没想到两天就把这本书读完了。
“我”因为想要逃离当下的生活而选择开车旅行。结果在高速路上遇到堵车,因为不想等待,所以选择了其他的路离开,结果却迷失了方向,最后停在“你为什么来这里”咖啡馆。
整个的叙述似乎带着一些神秘色彩,也许这只是“我”的感觉。
在咖啡馆里,我与店主以及招待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就“我为什么来这里”进行了思考。
我为什么来这里?
这真是一个令人沮丧的问题。因为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思考过的人也没有找到自己的答案。而找到答案的人却不知道如何去实现。
那些有自己的答案,并知道如何去实现的人真是幸运儿。
我为什么来这里?也就是我存在的意义。
“要是有人找到了答案,就会产生另一股同样强大的力量。人们一旦知道了他们为什么来,为什么存在,找到了活着的目标——他们就想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就像藏宝图上代表藏宝地点的×。一旦看到了×,你就很难假装没看见,很难不去寻宝。一旦有人知道了他们来这里的目标,他们从情感上、甚至从生理上,都很难不去尝试实现那个目标。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文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们并不知道生存的意义。
我们在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或者别人想让你做的事。
我们所作出的大部分决定都是为了回应他人的期待,比如说家人的建议、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别人的看法。
“当一个人弄清了他为什么存在,就相当于定义了自己的‘存在意义。”文章简称其为‘PFE’。
“在我们努力实现PFE的过程中,我们受到的外部限制少之又少,更多的限制是我们自己加在自己头上的。”
如果一个人弄清了自己为什么存在——知道了自己的PFE,他就能把时间花在有助于实现PFE的事情上。没弄清自己PFE的人也会花时间做很多事,他们是把时间花在了无益于实现PFE的事情上。
凯茜分享了自己跟绿海龟比赛游泳却输了的故事。
“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个频道,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等你有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时,你可能已经没有力气或时间了。”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机会,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每一天,我都有机会用行动回答“我为什么来这里的问题。不需要等到‘退休’。
现实是,我们有太多需要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我们要住宽敞明亮的房子才能身心舒适,我们要穿质量上乘的衣服才能显得有气质,我们要化妆,要养生……
我们有点儿而不是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部分原因就在于我们每天都暴露在大量营销信息中,如果不谨慎点儿,我们肯定会把自己的幸福和满足寄托在某样产品或服务上。
广告所告诉我们的:即拥有那些产品,你能获得满足感,但如果没能拥有那些产品,你的人生就是不圆满的。
我们每天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为了弥补心中因此产生的空虚,我们会买更多东西。我们希望广告是真的。
我们要弄清楚的是“某样东西是否能让你的生活更圆满,由你自己说了算,和别人告诉你它圆不圆满无关。”
如果你已经达成心愿,或者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没有理由会害怕失去做那些事的机会啊。
这也许就能解释,明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的科学家为什么选择放弃治疗而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为什么年逾90的大学教授为什么没有去养生,而是风雨无阻地晚上出来捡垃圾只为资助学生上学。
“只有当你弄清自己为什么存在,并且开始为这个存在意义做出实际努力后,你才能感到满足。”
弄清楚自己为什么存在并做出实际努力的人看起来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都非常享受他们所做的事。他们很自信,不会给人留下虚张声势的印象。他们都胸有成竹,仿佛认定事情会按照他们的意愿发展。
这样的人也更容易感染别人,让大家愿意去帮助他。
所以他们看起来更加幸运,更容易成功。
我们应该知道,不管别人让我们相信什么,不管我们在广告里听到什么,不管我们对工作的高压有什么感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
寻找人生存在的意义,并为了实现这一意义而努力。
这一过程中我们会体会到快乐。
不会因为物质不满足而感到空虚,也无需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填补空虚。
因为无需追求物质满足,我们就不会被困在金钱的牢笼中。
因为我们始终感受到存在的快乐,因而无需害怕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