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两句话合起来看,必须看出说这两句话的用意,冠冕俭朴可以从众,这是不合礼却可从,但拜上为泰,虽然与众人不和也要坚守礼,这是为什么,二者都是不合礼却一个可一个不可,可是因为俭朴没有伤害到礼的核心,虽然不同于礼但却没有伤害到冠冕本身的意义,所以可以从,而拜下是为了体现君臣关系的高低,是应该就有的礼节,君上臣下是拜的准则如果对这种礼节本身有残害那么就不可以从,所以说虽然有违于众人也不应该丢失事情本身适宜的尺度。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 必 固 我 这四者为何是孔子没有的,绝 在这里被解释为无,毋意是事情没有发生前,看待事情不以自己的思意,也就是看问题不参杂个人的私意,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或者知识去衡量对象,往往有局限性,毋必是事情发生前不去期望自己必须要达到什么目的或者说获得什么利益,期望必须的意思,这句话和儒家天命观得结合看,儒家相信的语气说是命运不如说是客观规律,事情的客观性不受主观自我意志的左右,任何事情的得失都是客观的,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事情的结果就是客观规律的果实,不用期望必须有所得,因为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样就有种尽己而听天由命 ,顺其自然的心态,就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是无所谓,因为那并不是必须的,这样也就不会被得失左右,毋固是说不局限于自己所看到或者知道的,任何东西我们了解的都只是事情的片面,如果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所认知的领域,就不会有任何的进步,固是固定不变的意思社会在发展所有的真理都已经发生变化,我们不能把真理在某一时刻所表现出的样子,作为衡量所有东西的标准,随着变化而变化,才能通天道,因为天道存在于所有时空,毋我是从个人角度考虑,我们不能太自我,面对事情不去自私利己,天覆地载,道的广博何其大,而人也应该从更广远的角度看待社会与他人,有为生民立命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