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应付”工作这个系列又和大家见面喽~是最后一篇啦,加推的。本想工作笔记、办公桌整理、文件整理就行了,但是想想打工人的辛(beng)苦(kui),还是再来一篇精力管理比较贴心。
这年头,大家都很忙。减少工作量貌似不容易,掌握高超的摸鱼划水技巧也只是轻松一时。想要“轻松”一世,还是需要做好精力管理,提高效率啊。即使工作再多,也不会丢失掌控感,保持优雅和自信!
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一天当中或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能量也是呈波动曲线的(参看敬子老师的微信公众号【生活本质研究所】中的《你会管理你的能量吗?》一文)。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里(抱抱996),我们不可能每小时每分钟都元气满满。既然理论和现实上都不可能,那就不要这样要求自己,只需要充分了解自己在工作时间里哪个时段是精力充沛的,哪个时段是低档运行的,然后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和节奏就行了。
想了解自己的精力变化规律其实没那么难,就是观察啊,再简单记录下来,时间和感受都要记。一定得写下来吗?是的,因为要让时间“看得见”。当然如果你的大脑存储运算信息的能力超强,那就不用了。不过既然都点进来这篇文章了,那还是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吧。坚持记录至少一周后,一个比较清晰的一天内精力变化规律就能显现出来了。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列一个合理的时间表了。
我当然知道列好的时间表是不可能像列车时刻表那样严格执行了,但也不能仅仅是列出来就算了。我们能做到80%,哪怕是放在那里,只要能清楚自己的精力变化规律,心中有数,不荒废高光时刻,也不在低谷时苛责懊悔,就行了~
了解工作
掌握了自己的精力变化规律后,就可以把适合的工作投入到不同的时间段中去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用规划整理的方法当然是最高效的了:集中—分类—筛选—收纳(参考阅读《像整理物品一样整理一下你的事儿》链接)。
谈一下最关键的“分类”。可以按照工作内容分,当然大名鼎鼎的四象限法则也是没有问题的:
除此之外,瑾瑜来分享一种按“性质”分类的方法(以我的大学辅导员工作为例):
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充沛的精力和脑力以及整块时间;
事务性工作比较机械,用一般的精力就可以完成了;
高消耗的独立完成工作做久了,可以完成几个交际性工作,与人说说话,换换脑子;
开会听报告我们是不需要太高能量的,那不妨就把这个时间用来“冥想”(不是划水摸鱼,而是让自己静下来,听一听别人的想法,去和自己的灵感碰出火花)。
还可以这样
以瑾瑜两年来学习研究实践规划整理和效能提升的经验,最实用的方法论要点就是“以人为本”和“增强弹性”。无论我们是想做什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学会适时调整,因人而异,因时制宜,人生就是这样简单的快乐。
番茄钟好不好用?看你怎么用。在“性质”分类四象限里,最适合的是事务性工作。设定一个25分钟的工作时间块,做比较机械的工作正好可以劳逸结合,即使被打断也没问题。我在写作时尝试过番茄钟,一般是拖延症来袭,我很难开始写作状态时,想着我先写个25分钟,这是有效的。但是,当我一旦文思如泉涌了,闹钟响起时是很烦躁的哈哈哈。
说起被打断,真的很容易令人烦躁,尽量避免一下吧。我们自己在安排工作计划的时候,尽量把有关联的工作放在一起去做,减少任务切换;且是完成一件再去着手下一件。如果是受到外界打扰,一般是接到临时通知或者他人来访,那就辨别一下手上的事情和刚刚接到的任务的紧急和重要程度,分个轻重缓急去完成;如果刚刚接到的任务或同事请求帮忙的事情在两分钟内就能完成,那就顺手做一下吧~
工作并不难,“开始”工作是真的难。在这个拖延症蔓延的时代里,谁不是在抗争呢?早上带着起床气等各种气,真的很难直接投入到工作状态,那就先不要急着“投入”。做点轻松的准备工作缓冲一下:擦擦桌子、洗水杯、和同事们打个招呼……只要是两三分钟就能完成的事,都可以建立起“开始工作”的仪式感。
如果在工作中明显感觉到疲惫、脑子不够用了,不要勉强自己继续工作,你只是精力不足了,那就做点什么来补充一下能量吧:工位上放个能激励你的摆件,观察绿植,站起来走动一下拉伸一下,吃点零食,看看窗外。有时,你需要一个十分钟左右的放空时间~
此篇结束,此系列完结,愿你能开心工作,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