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3传统问题行为的策略式干预
今天学习了由李松蔚博士主讲的《教你怎么做网络咨询》的第四讲题目是《传统问题行为的策略式干预》。
里面提到了这些传统问题行为策略式干预的三个原则。
如果是没有学习过策略式干预,现在可能也是莫名其妙吧,是不是应该先要介绍一下什么叫策略式干预呢。
其实心里大概是清楚的,应该是说要讲策略,或者是说谋略。可是做学问是应该有一个定义的。自己如果是说不清楚,看来,是可以去度娘那里问一下的。
策略式干预指的是,心理治疗中发生的事均由治疗师发起、并为每个问题设计特别方法,治疗师承担起直接影响患者的责任。
它不需要长期的、建立很深的关系,它是很快速的,咨询师设计简单的操作指令,来访者回去自己做。甚至只见一次,来访者过段时间再告诉咨询师结果如何。
这样的话,读者读到这也不至于奇怪了。下面就是这个传统问题行为的干预原则了。
第一个原则是允许问题行为继续发生。一般而言,当出现一个问题行为是我们不想要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快点让这个行为停止,可是策略式干预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如此与众不同,我们是可以允许这个问题行为继续发生的。
第二个原则就是为这个问题行为赋予一个关系上的框架。也许这个问题行为在来访者看来,可能是无意识发生的,可是我们要为这个问题行为找到另外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引起的心理冲击是不同的。如有一个小孩总是腹痛,在好多医院都没有看好,表面上看,我们是说这个小孩子可能躯体有问题,可是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当这个孩子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就是会腹痛,因为这个时候,父母都是会赶回来陪他,原来这是一个留守儿童,这个儿童用症状的方式来找回父母。
第三个原则是改变这个行为问题背后的脉络,也就是说停止自动化的处理或者是行动。因为我们的行为都是一种行动流,一般而言,应该是有始有终的。在这方面,我想起了读过有关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困惑技术,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向你伸出了手,我们本能也会伸出手,来完成这个握手运作。如果我们改变了这个运作流,就会对我们的来访者造成困惑。我们有许多的喜剧,就是应用了这一点,会让我们有意料之外,但是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下面我来举一个以前在书上看到的例子,我自己感觉是特别符合这三个原则的。
这个问题行为是这样的:
有一个独居的老人,一直都很安静地生活,可是有一天,一群小孩子开始在房前玩,而且很大声,影响了老人的休息与生活。
就是这么一个问题,如何来解决呢?
传统的解决方案就是驱赶这些孩子,可是这个老人年龄大,孩子们也是不会听啊。
那么现在来看看策略式干预吧。
第一天,这个老人叫住孩子希望他们每来都来玩。(第一个原则允许问题行为的发生)因为自己一个人很孤独,想要人来陪。并且给每一个孩子奖励了10元钱。孩子们自然是高兴坏了。(赋予关系框架)
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但是这次老人先给钱并且说,我现在钱不多了,只能给你们每个人5元了,希望你们不要觉得钱少,继续来陪我。(先给钱,改变了这个玩耍的行动流).
接下来几天,孩子还来,但是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最后有一天,老人说自己没有钱了,孩子们觉得没有钱就不能陪老人,就换到了别的地方玩。而老人也过上了安静的生活。
简单点评一下,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可是当这个玩耍被赋予了陪伴并与金钱开始挂钩的时候,意义就改变了,当钱没有的时候,感觉就是没有价值去做这件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