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延迟满足可以促进思考】
爱孩子,给予他所需要的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但不要让孩子进入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能无条件满足的状态。父母需要做的是——延迟满足,保留孩子等待、期盼的状态,帮助他思考后续行为。
就像一个人随时随地获得食物,总处于富足的时候,他就不需要担心明天、后天的食物来源,也就不用思考如何获取食物,自然无忧无虑不会积极主动想办法了。
教育孩子也是类似,当他总能得到父母的关照,可以即时满足他的所有需求时,习惯成自然地在等待,不会去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不会去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只要张嘴和伸手就好了,那他也就失去了自己思考要什么,该怎么办的机会。
例如,小朋友很想找小伙伴一起游戏玩耍,看到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他很想加入进去,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参与进去。即使有父母在旁边的鼓励和支持,孩子也不会主动出击。
这个时候,父母总想着是孩子胆小,不够勇敢,但其实是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不知道该如何跨入游戏的圈子,内心期盼别人来邀请他,来主动满足他一起玩的要求。而且他也不会去思考自己该怎么办才能加入其中,事情的结果往往是孩子自己生气,发脾气,让父母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情绪。
日常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让孩子处于被动的状态,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会迁就和附和,但外部环境变化后,孩子自己无法表达需求,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不会想不会做,结果产生不良情绪。
所以,父母对孩子延迟满足,帮助他去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才能获去自己所需要的,当他在外面临类似情形时,他才能够靠自己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