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为何会伤人

恋爱: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原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也是与家庭分离的最后一步。

恋爱的蜜月期,恋人会扮演彼此的理想父母,因为我们潜意识的都会知道对方需要什么。

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中药一样独立的人。

如其所是:对方怎么感受的,这才是事实,没有按照对方的感受去理解。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但是他却不知道这只是你眼中的事实而不是对方眼中的事实。

评价:是因为我们学来了父母对自己的交流方式,是一种-我行你不行-的关系模式。

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

我们的一生是不断分离的,一生第1次离开妈妈的子宫,第2次是心理上的分离,与妈妈分手,是比分娩还要痛苦。第3次分离是与家的分离!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它们一起作用,一起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溺爱的真相:溺爱是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正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做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的给予孩子,其实就是在无限制的给予自己。

溺爱的原因之一,恋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小孩投射到现实小孩的身上,他们无节制的给予孩子。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你也是披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外衣,满足父母自己的需求。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他们是不让自己现实的孩子吃苦,其实是不让自己内在小孩吃苦,这是一种头饰。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一次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一种策略。

不管孩子怎样,妈妈都能找到问题,从意识上这些妈妈是担心孩子成长的不够健康,但其实他们担心的是孩子的独立与自己的分离。这种黏在一起的感觉,消除了孤独,也消除了我们生命中经常遇到的无意义感。

不要渴望彻底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孩子守守住了一些底线,就不要总想着去和孩子谈心。

青春期的孩子自然会出现许多问题,这是青春期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真正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意愿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发展他们充分的独立成长空间,他们的判例自然会消失,反省一下自己,你是不是特别害怕孩子离开你,丰富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自己的生活不无聊不空虚,那么就不太会黏着儿女。改善你的亲密关系,把你的情感中心从你与孩子的关系转移到你与丈夫的关系上。

具有现实意义的焦虑是好的,这种焦虑是一种力量,会推动我们改变自己的处境。而焦虑症焦虑的内容是缺乏现实意义的。

让一个小孩子过早的承担压力,他势必会有怨言,有愤怒,有攻击性。这个小大人就只好把自己的愤怒压抑下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愤怒情绪必须找到一个出口,在实在无法忍受时可以适当的宣泄一下,那就是我把费挪到了焦虑来表达。

童年的不幸已不可更改,无法改变童年发生过的事实,那我应该做的是哀悼。首先选择一下潜意识里的攻击性,然后承认自己童年的不幸接受这个事实,随后和这个悲剧说一声再见,就像是挨到自己一个逝去的亲人那样。最终也会明白这个巨大的痛苦,也塑造了一些优点。

关于抑郁:抑郁情绪均来自丧失我们心理世界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的丧失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比如被老板辞退失恋离婚。因意外而残疾和重要的亲人去世都是严重心理内容的丧失。

改变也会得抑郁,改变意味着辞旧迎新,旧的心理内容被我们放弃了,新的心理内容诞生。

家长应该先学会倾听: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其实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求那个人的帮助,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但假如那个人连珠炮似的给我们提出一系列建议,那么不管那些建议多么好,我们都会觉得孤单,甚至还有受伤的感觉。

成熟的父母先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常常只对事件给予了回应,就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把焦虑转嫁给孩子是一种双输的局面,改变之道:1.给孩子空间父母只有给予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独立的人格。2.自我成长。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别人能从家能从家长身上找到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3.进化爱的方式,以前物质匮乏生存,很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之爱的几种表现就是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物质生存条件,现在物质匮乏依据次要体位。父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更多的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不能将自己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被动攻击:很多人际关系是失衡的,一方强势一方弱势,任何人一旦被攻击都会感到愤怒并向缓解。若是一方不能直接表达愤怒,他们会发展。出一些独特的攻击方式,从意识上看他们不敢违背强势一方的要求,不敢挑战强势一方的意志。他们常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令强势一方暴跳如雷。

性格:即人格,后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即一个人内在的客体关系,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

自信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充满信心。

自卑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没有信心。所谓倔强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内在父母说凭什么?

自我的形成: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见,你的感受被好的妈妈感知到了,于是就有了存在感,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自我,没有清晰自我的人,没有实现这一步,毕生都在用直接或者扭曲的方式祈求别人看。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是一起的,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有甲做他的身体,与他的自我分离,而去寻找与别人的自我结合,更容易被别人的自我驱动,而不是被自我驱动。

假自我会导致一个常见的现象迟钝。当身体有了一些刺激时,反应总是慢一拍。不仅如此,感受也不够清晰和鲜明。迟钝是身心分离的结果,没有自我的关注,身体的感受变得不敏感。

客体稳定,即我看不见妈妈,但妈妈是存在的情感稳定及妈妈有时对我不好,但我知道他对我的好是恒定的。

嫉妒:根本上说是为了转嫁自己的自卑感,自我价值太低。

女孩容易成为妈妈被讨厌的内在小孩的投射对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