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开办私学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为统治阶层输送一大批中高级管理人才。二是再造一个强盛的王朝。虽然未能完成帝王之业,却成为中国最早的高校校长。尤其可贵的是,孔门弟子中还涌现出颜回、闵子骞等一批德垂千古的楷模。更充分说明,孔子在“立德树人”方面是成功的,值得学习借鉴的。
“性相近,习相远。”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⑵“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⑶孔子认为,多数人的天生素质差不多,少数人天赋异常;教育可以让多数人提高素质,但是对个别人的作用并不大。尤其对“困而不学”“苗而不秀”的人,教育基本是无效的。
周朝的官学只对贵族开放,实施“六艺”教育。孔子说:“先学礼乐(再谋职位)的,是乡下平民;(先有职位)后学礼乐,是贵族子弟。如果从中选拔人才,我用先学礼乐的。” ⑷为了推行“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孔子又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⑸看看,只要你带着十条牛肉干来拜我为师,我就一定会对你进行教育。
孔子认为社会精英应该是仁者或者君子,要做到“修己安人” ⑹,先管好自己,再管好他人。先做到“自胜者强”,再做到“胜人者有力”。并告诫大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⑺当有人质疑做仁者吃亏时,孔子告诉大家人生有“不惑、不忧、不惧”⑻的崇高境界。
孔子的育人起点是孝悌。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⑼孔子让弟子们先学《诗》,再学礼。坚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⑽
孔子说:“中等资质欲求上进的,可以授予更高一层的学问;中等资质不求上进的,就不可以告知更高深的学问。”⑾一个是否有上进心,就看他是否好学;一个人是否好学,就看他是否好问。樊迟拜孔子为师,起初想跟孔子学农学圃,孔子当场认定樊须是小人。后来,孔子发现樊须天性迟钝,但是敢于发问,就把樊须的名字改为樊迟,并认真解答樊迟的每一次提问。在孔子的悉心培养下,迟钝的樊迟也大有成就。
孔子认为教育就是熏陶,所以告诉大家“里仁为美” ⑿,让大家以仁者为邻。又提出“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⒀“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⒁的方案,让大家不断选择良好的环境,不断熏习养成良好习惯。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同问“孝”的问题,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人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同问“仁”的问题,樊迟三次得到三个答案。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⒂孔子注重弟子“内生力”的培养,从来不拔苗助长。对于前来请教的孺悲,孔子采取了极端的教学方法:先是推托有病,等传话的人出了房门,孔子取瑟来弹唱,故意让孺悲听见。
颜渊感叹地说:“越是仰望越觉得崇高,越是钻研越觉得坚固;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善于步步引导,用广博的知识丰富我,用严格的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已经竭尽全力,仍然像有座高山在眼前耸立。我想攀登上去,但觉得没有路径可走。” ⒃这正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⒄的状态,是“最近发展区”活跃的“学乐”状态。
孔子教育思想最光辉的特点就是:顺应天性,激发内生力,让每一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注释】⑴见《论语》17.2。原文是: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先天禀性看起来差不多,后天养成看起来差别很大。”
⑵见《论语》16.9。原文是: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是上等;经过学习才有知识的,是次一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的,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⑶见《论语》9.22和3.3。原文是: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参考译文: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是有的。” “一个人如果不想做人,而是想做禽兽,礼仪制度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不想做人,而是想做妖魔,音乐教育有什么用?”
⑷见《论语》11.1。
⑸见《论语》7.7。
⑹见《论语》14.42。
⑺见《论语》13.6。
⑻见《论语》9.29、14.28。
⑼见《论语》1.6。
⑽见《论语》7.6。
⑾见《论语》6.21。原文是: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中等资质欲求上进的,可以授予更高一层的学问;中等资质不求上进的,就不可以告知更高深的学问。”
⑿见《论语》4.1。
⒀见《论语》16.4。
⒁见《论语》16.5。
⒂见《论语》7.8。原文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不到急欲明白尚未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开导他;不到急欲说出尚未能说的时候,就不要点拨他。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为他举例子了。”
⒃见《论语》9.11。原文是:颜渊喟 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⒄见《论语》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