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的相处之道:视如己出的关爱,相敬如宾的对待
视如己出的关爱:将心比心,自己的妈是妈,别人的妈也是妈,自己女儿是女儿,别人的女儿也是女儿。
相敬如宾的对待:儿媳妇毕竟不是自己家里人,不可能像女儿那样亲密。
边界感与尊重:对于越界的事情,要温柔而坚定的树立规则。
新家庭是三个家庭的交集,边界感是两个人过渡到两个家庭的结合,家庭文化背景,习惯,价值观,每一个矛盾都是边界感的冲突,要知道边界感在哪里,利用好中间人的角色
当男方父母家庭和新家庭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爸爸(老公)的角色要做好,架起好的沟通桥梁。
媳妇生妈妈气了,老公扮演好润滑剂的角色,发挥一家人队友的关系。
老公的角色,从欣赏包容的角色去扮演,互相之间不好说的话,可以从中实现沟通的桥梁,忘记队友的身份。先尊重理解,接纳。
女方家庭的中间人~妈妈
孩子是三方家庭的中间人
中间人当好,两个家庭可以更好融合
不要出现缺位的爸爸,焦虑的妈妈,长不大的婴儿
教育孩子中也有很多边界感没有掌控
孩子的生存环境并不那么轻松,6盏灯聚焦着,每个家庭规则又不一样,孩子会焦虑。爸爸妈妈才是第一重要他人,只要父母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不管再忙再累,0-6岁一定不能缺失孩子第一关系人的位置。
新家庭里谁才是第一主人,主角一定是爸爸,丈夫是天,妻子是地。婆婆要从亲密关系中退出,是很难的,在家庭要有边界感,有融合和独立感
遇到问题就分手和离婚,这不能解决问题。有了孩子之后要自我提升,不管是男还是女方,思维模式和习惯观念不改变都无效
家庭关系,情感模式思维模式一定要提升
6还是9 ,立场不同,看到的结果不同,这种争论没有意义,赢了理,失了爱
倾听对方的生命故事,深度的交流,被倾听被看见公婆有很多生活智慧,尊重对方看问题的角度
婆媳矛盾的高发期:
第一是月子期:两方妈妈的到来,隐形的权力之争。产妇脆弱,更多的需求(不就是生个孩子吗?谁没生过)。喂奶、断奶,文化方式的差异。
第二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不同(在家吃/外出,节俭/舒服),育儿观念不一致,教育目标不统一。。
第三是二胎的来临,孩子之间隐形的竞争,问题复杂化。一个孩子就挑战,再来一个。
小问题的累积变成了大问题,有很多的怨恨 不公平的比较让妈妈失去价值感,婆婆本身有不安全感。
我们是一个团队,老公的无所作为,不理会不处理双方的矛盾和问题,常年积压的情绪,导致问题的发生
边界清晰,保持一份觉察
答疑:
问题1:没有跟婆婆相处过,0-6岁没有给到孩子安全感,大孩子高三不愿意跟别人交往,继续待在老家?还是在这边上学
信任孩子,跟孩子的链接。身边有没有讲的来的朋友,社会功能是否断裂?
青春期的孩子处在火山口,哪里有缺失会有更大的挑战
给孩子支持式的陪伴(不是侵入式的)
问题2:宝宝爱顶嘴,墨迹。考试总出差错。
对孩子的行为有期待是好的,但语言上会不自觉贴标签
没有具体落实到一件事情上面,每个孩子的节律是不一样的
妈妈跟随孩子的脚步。就某件事情定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要不一直都是在自己的目标里的。可能孩子达不到。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妈妈制定好目标,孩子内心是否想做?跟孩子统一目标
孩子的需求和妈妈的需求要结合在一起
效率是成人的世界
孩子考试的时候会懵,视觉盲区,思考盲区
专注力的练习,关键词练习。平时足够做到,就是考试技能问题,是长期过程
让孩子去完成,自驱力很重要
过程都做到了,结果随缘
问题3:爱人和母亲之间,总让老公给对方带话,比如吃早餐问题。
谁先改变,先听了课的人
如果婆婆没有来听课,媳妇儿没有来听课,当你有烦躁情绪来的时候,跟自己沟通。给自己欣赏和肯定
三方坐下来,或者跟妈妈交流,不吃饭没关系,先处理情绪
爱人这边,想吃豆浆没有错,婆婆觉得稀饭有营养。老公可以帮爱人买一杯,告诉爱人我做不到的时候,你自己可以做什么呢?
感悟:婆媳相处中的矛盾基本都是些小事引起的,多倾听,站在对方的角度多一份理解,尊重对方的需求,同时原则性的地方要坚持。三个家庭的结合,总是会有很多摩擦,要做好中间人的角色,处理好关系,给孩子一个相对轻松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