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对于内向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偏见,甚至带有一种固有的思维评判,是孤傲的,是没有能力的,是愚笨的,是高冷的,总之都是一些贬义词。
曾经有一位同事说,我终于知道内向的人,为什么内向了,因为他们脑子里没有东西,只有有了东西,她才能够讲出来。
我还曾一度认可这句话,因为我是内向的,言语笨拙,不善沟通,又非常的自卑,几乎都不怎么讲话,更别说主动去说些什么。
我记得那是2013年,我刚毕业没多久,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认识的一位同事。
那是我职业生涯一段比较特别的经历。
现在八年过去了,我在这座城市里扎根,有了家庭,有了阅历,有了经验,有了许多问题看待的视觉。
对于内向,似乎多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我还记得前两年,回老家时,堂嫂说我,没有我妹妹会说话(善于表达)。
我常常也在想,我妈妈为什么不给我一个好的表达能力,为什么没有去好好的关注我的成长。
小时候,我在我大姨家住了大半年,我爸妈去看我,坐在堂屋里跟大姨讲话,我站在门口望着他们,我妈说,从小她跟一个木头疙瘩一样,不会说话。
从小他们说我是内向的,然后我也成了内向的孩子。
内向的孩子,被称为木讷,嘴笨。加上敏感的性格,我成为了别人不喜欢的人,我也开始不喜欢我自己。
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某个契机,这个契机就是让你突然有意识的想去改变,提升自己。
2014年,我进入了一家金融公司,公司领导组织了我们内部一场活动。
在我们公司一个平台上连续打卡3个月,奖励大家一个红包。
在这个期间,我们部门好几位同事都中断了,而我竟然坚持了100多天,我第一次获得极大的成就感,我觉得如果我选择一件事,一直去做,将它做到极致,那我绝对可以超越一大部分人。
打卡这件事,在我看来,我们领导纯粹想给大家发红包,因为他没有向任何人验收成果,但这件事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那天开始,我就开始研究如何发展特长,我试着坚持写作,阅读,学习英语,跑步,听早播等等,一个月内制定好几个目标,在这种超负荷的计划之下,没有坚持多久我便功亏一篑。
寻寻觅觅,浪费好几年的时光,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做成。
不过在这个期间,让我有了改变的意识,至少这是个很好的方向。
后来,在简书遇到了无戒老师,一直跟着她的写作班,从句不成句,段不成段,到现在可以轻松的写一下一篇文章。
从自媒体文到长篇小说,一步一个脚印,一点点的跟着自己的节奏去调整自己的计划。
这五年期间,我看了许多的书,写了上百万字,我的知识体系在扩展,我的思维方式在改变。
我从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转变成了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
所谓固定型思维:
人的智商和聪明程度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属性,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经验的积累而改变。
成长型思维:
这个世界充满了帮助我们去学习和去成长的有趣的挑战,他们往往能在面临挑战时充满激情,充分享受解决困难的过程,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习一项新的技能。
现在我的内心更加的坚定,我会变的越来越好,可以变的越来越好,我不在轻易的放弃,复原力变的更强。
回到我前面提到的第一个问题:
内向的人,不善于表达,是因为脑子里没有东西吗?
不准确,我用不准确是因为外向的人,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如果说不到重点上,也未必是好事。
而内向的人,如果包裹的太紧,不去表达,也不是好事。
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和提升,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一个人脑子里有没有东西,不是通过一个人的性格来判断的,只是在外界看来,这是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外向更好一些。
第二个问题是,自卑是可以通过看书来疗愈吗?
其实我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我原本以为看很多的书,在书中找方法,听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或者书籍,问题就解决了。
经过我这几年不断的挣扎,我发现并没有解决,但会帮助我们缓解,具体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我现在学着去做自己害怕的事。
做自己害怕的事,最缺乏的是勇气。
前两天,我新入手了两本刘媛媛的书,很励志,有许多人觉得鸡血的文章有毒不要在看了,其实看看是有好处的,起码对于缺乏勇气的人来说一种力量,一种鼓励。
之所以写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在公司我明显感觉到因为性格的问题,对于员工本身的发展是有局限的,这个不是怪罪任何人。
只是有时候,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节奏,找寻到自己的位置,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将自己的优点发挥出去,而在去做决定之前,我们要记得给自己充足的勇气。
做内向的人也不错,只专注于自己本身,做好自己的事情,心无杂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