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 上)
【一〇三】好学贵笃志
或问为学以亲故,不免业举之累。
先生曰:「以亲之故而业举为累于学,则治田以养其亲者,亦有累于学乎?先正云:『惟患夺志』,但恐为学之志不真切耳。」
[译文]
有人问:“做学问只是为了父母的缘故,难免会被科举拖累。”
先生说:”为了父母参加科举考试会妨碍学习,那么,为了侍奉父母去种田,也会妨碍学习。程颐先生说:‘惟患夺志’,怕只怕学习的志向不够坚定。”
释疑:
事亲、业举、治田、为学,这些都是事,但这些事都是心在分别,心在比较,心在选择,心想要这个,不想要那个,于是才有此累。但是如果心在分别时,能够觉知这都是自心在欲求,在动作,始终不失此觉,你就不会为事夺志了。有此真切之志,这才是真为学。
圣人之学在心,这个志如果真切了,一切事都不相妨碍,都没有矛盾。而且以心做事,事事皆通。事上不通,事上有累,原因不在事上,而在心上。你不要到事上去找原因,否则你就昧了自心,你的志当下就不真切了,当下就被事情“夺志”了。
心永远在事上,志若真切,事就不能夺志,心就永远作主;
志若不真切,事就会夺志,心就不能做主了。在心和事的关系上,你的心要不失主位,就要立志真切。这是什么?这就是工夫。
所以这个问题,阳明先生不是从理解上说的,而是从工夫上说的。一言即中,点得很准。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阳明先生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说你该去参加科举就去,该种地就种,你不要拉客观,客观的东西不能够拖累你的身心修养。因为事理圆融,事不碍理。
“但恐为学之志不真切耳”,就怕你学为圣人的志气不真诚、不坚定、不锐敏;你要为学之志真切,干什么都是事上磨炼。
批注:
①夺志。《二程外书》卷十一(页五上)曰:“故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采入《近思录》卷七,第三十五条。朱子以为程伊川语。
②“科举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参见《重刊文章轨范序》:“世徒见夫由科第而进者,类多徇私谋利,无事君之实,而遂归咎于举业。不知方其业举之时,惟欲钓声利,弋身家之腴,以苟一旦之得,而初未尝有其诚也。”(《全书》卷二十二)又见《寄闻人邦英邦正》:“若是原无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业举,日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外好高之病而已。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全书》卷四)
净心斋笔录
2023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