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想必每个人都经历过,或身体上的孤独,或精神上的孤独,在我看来,最极致的孤独莫过于“有恨无人省”,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高,以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千万孤独”。这都是思想上的孤独,精神世界的孤独!
周一晚上,我们老梁读书会迎来了第40期,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蒋勋的《孤独六讲》,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哲理性,直击人的内心。在这里我要自我反思一下,那天上午梁老师还问我有没有晚自习?得到“没有”的回复后,梁老师提醒我晚上有读书会。我记下了,并专门确认了时间。下午接完小宝后,在外面玩到7点半才回家,到家大宝又拿我手机听故事,我便坐餐桌上吃饭去了,牛老师讲书的事竟被我遗忘在了姥姥家,这捉急的记忆力。等我吃过饭拿过手机一看,梁老师在群里提醒我们进直播,我才匆忙地进入腾讯会议,可是牛老师的讲书已接近尾声。遗憾地,只能自己看了牛老师的课件和伙伴们的日更文,也算有了大概的了解。
我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确,人的一生能有一个灵魂挚友太难得了。昔者,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伯牙子期便成为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庄子和惠子也是如此,两个人都非常善辩,经常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惠子死后,庄子便闭目不言。可见,知己不在多而在精。
在二班上课,我体会到了深深的孤独,上课就是独角戏,问问题从来没有人搭理你,无论你再怎么循循善诱,结果都是自问自答。梁老师说我们要做不扫兴的老师,我们要顺着学生做教育,也许是我没有梁老师的智慧吧,反正我总感觉束手无策、孤立无援。牛“孤独”这个词是我站在二班讲台上的真实写照。
对于牛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我挺感兴趣的:
1.我们的一生,做父母的孩子,做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做儿女的父母,我们很少有机会面对独立而真实的“自我”。如果没有家庭伦理的牵绊,做一个孤独的纯粹的自己,那会是什么样的自己?也许很困难,你是否愿意试一试“做完整的自己”。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伪命题,正因为我们需要扮演各种角色,我们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也许偶尔脱离这种家庭伦理的牵绊,做几天纯粹的自己,可能是一种自由,是一种身心的放松。但如果长期“只做自己”,我想并不见得是好事,或许我们反而会无所适从,更觉人生无趣。到那时,深深的孤独感会把我们笼罩住,我不认为会有人享受这种窒息的孤独,反正那不是我所想要的。
2.在没有声音的状态下,你可以安静多久?没有电视,电话,收音机,计算机,没有网络的环境下,你可以怡然自得吗?
我感觉自己特别喜欢没有声音的环境,我讨厌吵闹,更讨厌大声音,声音太大我就会心慌。记得以前在家看电视时,我都把声音开到最小,能听见就行,我爸每次都说我:“开这么小声音干啥?练听力呢?”如果没有任何声音(电子产品),我想我会很享受,并怡然自得!
我不爱热闹,和孤独和解,甚至享受孤独,我感觉我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