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觉后知-《万章下》讲读
本篇,诸贤圣出场:伯夷、伊尹、柳下惠;诸美德闪耀:“清”“任”“和”“时”,最后孔子集大成。他金声而玉振,“巧”“力”俱全,“圣”“智”兼备。先圣先贤有着共同的使命,即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孟子言交友之道:“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贵在友其德,不可以有挟也。君子之交贵在以友辅仁,不在有所倚仗。在“三不挟”中,尤以“不挟贵”为重。接着,孟子言交际之心,入仕者更在意与君上的交际当持何心。孟子一语中的,“恭”也。面对尊者之赐,贵在“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交以道”,谓所赐有名;“接以礼”,谓仪及其物,有辞命恭敬之节。
篇中有多个章节言及“士之出仕”的话题,见士之所求,当是能用,用以行道。故知贤之道,举用为上,养之为次,能举能养,悦贤之至。士求出仕,可是为什么有时又不见诸侯?不是不想见,是不合理则不见。贤人有德,只有被请教的份,哪有被招来唤去之理?当是礼之敬之。见与不见,行与不行,皆在义。
篇末,齐宣王询问“卿”位的职责。面对职责,是守常还是权变?关键看身处何位。同尽大臣之义,亲疏不同,各有其分。朱熹言:
“贵戚与君有亲亲之恩,无可去之义。以宗庙为重,不忍坐视其亡,故不得已而至于此。异姓,则君臣义合,不合则去。
10.1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①,耳不听恶声②。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③。横④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⑤,懦夫⑥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⑦?何使非民⑧?'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⑨,不辞小官⑩。进不隐贤⑪,必以其道。遗佚⑫而不怨,阨穷而不悯⑬。与乡人处,由由然⑭“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⑮于我侧,尔焉能浼⑯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⑰,薄夫敦⑱。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⑲;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⑳者也;伊尹,圣之任(21)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24)。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26)则巧(27)也;圣,譬则力也。由(28)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注释
①恶色:不正之色。
②恶声:不正之声。
③治则进,乱则退:政治清明,就出仕做事;政治混乱,就退仕隐居。进,出仕。
④横:不循法度。
⑤顽夫廉:顽夫,无知觉者。廉,有分辨。
⑥懦夫:柔弱者。
⑦何事非君:哪个君主,不可以事奉?
⑧何使非民:哪个百姓,不可以驱使?
⑨不羞污君:不以事奉污浊的君主为耻。
⑩不辞小官:不以官职小而推辞。
⑪进不隐贤:入朝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
⑫遗佚:不被起用。
⑬悯:忧愁。
⑭由由然:悠然自适的样子。
⑮ 袒裼裸裎:露臂露身。袒裼,露臂。裸裎,露身。
⑯浼:弄脏。
⑰鄙夫宽:鄙陋者变得宽容。鄙夫,鄙陋者。
⑱薄夫敦:刻薄者变得厚道。敦,厚。
⑲接淅而行:捞起正在淘的米就上路了。指行色匆忙。
⑳清:无所杂者。
21任:担天下重任。
22和:无所异者。
23时:顺时顺势。
24金声而玉振之也:以钟声起,以磬声收。金,钟属。玉,磬。振,收。
25 条理:脉络。以众音而言,脉络贯通。
26譬:打比方。
27巧:技巧。
28由:如同。
本章,诸贤圣出场:伯夷、伊尹、柳下惠;诸美德闪耀:“清”“任”“和”“时”,最后孔子集大成-他金声而玉振,“巧”“力”俱全,“圣”“智”兼备。
清者,无所杂也;任者,担天下也;和者,无所异也;时者,中也;智者,知之所及;圣者,德之所就。朱熹言三子之行各极其一偏,
孔子之道兼全于众理;三子犹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时,孔子则太和元气之流行于四时。
孟子文法至美,前以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圣引孔子,借照于人;后以“乐”“射”引孔子,借照于物,形容极妙。
10.2 北宫锜①问曰:“周室班爵禄②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详③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④也,而皆去其籍⑤。然而轲⑥也,尝闻其略⑦也。天子一位⑧,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⑨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⑩,地方千里⑪,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⑫五十里,不达于天子⑬,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⑭,大夫受地视伯,元士⑮受地视子、男。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⑯,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⑰,禄足以代⑱其耕也。次国⑲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⑳,一夫百亩(21)。百亩之粪(22),上农夫(23)食九人(24),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25)。”
注释
①北宫锜:卫人。北宫,姓;锜,名。
②周室班爵禄:周朝系列的爵位和俸禄制度。周室,周朝。班,排列。
③详:详细情况。
④诸侯恶其害己:诸侯嫌那些等级制度对自己不利。
⑤去其籍:毁弃关于它的文献。
⑥轲:孟子自称其名。
⑦闻其略:听说关于它大概的情况。
⑧一位;一级。
⑨凡五等:共五级。
⑩天子之制:关于天子直辖领土的规定。制,规定。
⑪地方千里:土地方圆一千里。
⑫不能:不足。
⑬不达于天子:不直接和天子发生领属关系。达,通。
⑭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天子的卿所受的封地比照侯。视,比照。
⑮元士:天子的士称为元士。
⑯君十卿禄:国君的俸禄是卿的十倍。
⑰与庶人在官者同禄:与平民在官府当差者俸禄相同。庶人,平民。
⑱代:代替,相当。
⑲次国:比大国低一等的诸侯国。
⑳耕者之所获:耕田者的收入。
21一夫百亩:一成年男子种一百亩地。
22粪:施肥耕种。
23上农夫:粪多而力勤者。
24 食九人:其所收可供九人。
25其禄以是为差:他们的俸禄也比照这个标准来划分等级。
本章借北宫锜之问,言周朝的系列爵禄制度。孟子之时,诸侯僭越,嫌弃周制束缚、妨碍了自己的利益,毁弃文献。孟子言自己知道的仅仅是其大略,也足以见得其何等详明,先明爵位系列的制度,次明俸禄系列的规定。爵位系列先就天子直辖的范围说起,次就诸侯国说,俸禄系列亦然。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10.3 万章问曰:“敢问友①。”孟子曰:“不挟长②,不挟贵③,不挟兄弟④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⑤,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⑥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⑦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⑧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⑨之于亥唐⑩也,入云则入⑪,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⑫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⑬,帝馆甥⑭于贰室⑮,亦飨舜⑯,迭⑰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⑱。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注释
①友:交友之道。
②挟长:倚仗年长。挟,倚仗。长,年龄大。
③贵:地位高。
④兄弟:兄弟的富贵。
⑤孟献子:鲁国贤大夫。
⑥无:无视,不在乎。
⑦有:在乎,看重。
⑧费惠公:费邑之君。
⑨晋平公:晋国国君。
⑩亥唐:晋国贤人。
⑪入云则入:让进去才进去。
⑫天位、天职、天禄:位曰“天位”,职曰“天职”,禄曰“天禄”,言天所以待贤人,使治天民,非人君所得专者也。
⑬ 舜尚见帝:舜上而见于帝尧。尚,向上。帝,尧。
⑭甥:女婿。
⑮5贰室:副宫。
⑯ 亦飨舜:接受舜的宴请。
⑰迭:交替,轮流。
⑱贵贵:尊敬地位高的人。
本章旨在言交友之道。友也者,贵在友其德,不可以有挟也。
君子之交贵在以友辅仁,不在有所倚仗:“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在“三不挟”中,尤以“不挟贵”为重。孟献子“不挟贵”,有友五人;费惠公“不挟贵”,有师、有友、有所使者。师,所尊也;友,所敬也;事我者,所使也,贵在知其所止。晋平公“不挟贵”,于亥唐之侧,“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然并不与之平治天下,孟子称其为“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尧“不挟贵”,与舜迭为宾主,见“贵贵”“尊贤”。下敬上,臣恭于君;上敬下,君礼于臣,皆礼所宜,故云其义一也。
10.4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①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却②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曰:“请无以辞却之③,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④,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万章曰:“今有御人⑤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⑥与?”曰:“不可。《康诰》⑦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谢⑧。”是不待教而诛⑨者也。殷受⑩夏,周受殷,所不辞也⑪。于今为烈⑫,如之何其受之?”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⑬?”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⑭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⑮。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⑯,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⑰,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⑱。”曰:“奚不去也?”曰:“为之兆⑲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⑳也。孔子有见行可(21)之仕,有际可(22)之仕,有公养(23)之仕。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注释
①交际:往来应酬,互相交往。
②却:推却,拒绝。
③无以辞却之:口中不说拒绝。
④以他辞无受:用别的借口来拒绝。
⑤御人:拦路抢劫的人。御,施暴、抢劫。
⑥御:抢劫到的财物。
⑦《康诰》:《尚书》中的一篇。
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墩:杀人而抢夺其财物,强横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怨恨的。闵,强横。潡,怨恨、憎恶。
⑨诛:诛罚,诛杀。
⑩受:接受,继承。
⑪所不辞也:都沿袭了这种制度。
⑫烈:明。
⑬敢问何说也:请问这是什么道理?
⑭比:连同。
⑮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把取不义之财的人称作强盗,这是把道义的标准推向极致的高度。
⑯猎较:抢夺猎物。
⑰簿正祭器:以文书来规定祭祀所用的器物和祭品。簿正,写成文书的规范。
⑱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不用各处的食物供祭祀。四方,各处。
⑲兆:开始,开端。
⑳淹:停留。
21 见行可:见其道之可行。
22际可:接遇以礼。
23公养:国君养贤之礼。
上章言交友之道,本章言交际之心,入仕者更在意与君上的交际当持何心。孟子一语中的,“恭”也。面对尊者之赐,贵在“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交以道”,谓所赐有名;“接以礼”,谓仪及其物,有辞命恭敬之节。在《论语·乡党》篇,关于“君赐食”“君赐腥”均有仪礼表达。
万章提出疑问,“总是推辞拒绝是不恭敬的”,但若是事出有因,比如尊者所赐是“不义之物”当是不能接受,或者嘴上不拒绝而心中拒绝是否可行?孟子一否到底。不可。面对尊者之赐,以私心猜测是否合义就已经不恭不敬。万章穷追不舍,举出强盗的例子,虽然强盗的相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是否可以接受他的给予呢?孟子的回答斩钉截铁,不可。明抢财物还强横不怕死,不待教戒,可当即诛罚,怎么还能接受他的给予呢?其实,万章不是讲在郊野抢百姓的强盗,而是将不义之君比作强盗。孟子认为这样的说法是把道义的标准推向极致,即使王者再生,也不能将所有的诸侯一概而论,更不能一棒子全部打死。为仕者当是变通而又不失根本,接下来,孟子以孔子举例。
鲁国人抢夺猎物,用以祭祀;孔子也抢夺猎物,源于入乡随俗。当孔子在其位时,他谋其政,关注根本,以文书来规定祭祀所用的器物和祭品,不用各处的食物供祭祀。唯有无所用,方可无所争,争夺猎物的风气自然衰退。
入仕当是行道,孔子为何不辞职离去?贵在一个“兆”字。不要臆测某国某君道行还是不行,要试了才知道行不行,试后道可以行而此国此君不行,则去之无憾。孔子不轻易言“去”,“去”亦未尝不快。孔子为入仕行道创造一切条件,“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见其道之可行,当入仕行道;接遇以礼,当入仕行道;遇国君养贤之礼,当入仕行道。圣贤辞受进退,唯义所在。孟子说孔子心,实则明己之心。
问题索引:
1,如何交友?
友也者,贵在友其德,不可以有挟也。
君子之交贵在以友辅仁,不在有所倚仗:“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在“三不挟”中,尤以“不挟贵”为重。
论语中孔子提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见多识广的朋友;而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谄媚逢迎的朋友、表面奉承的朋友、善于花言巧语的朋友。
在这里孟子强调,交友应以德为先。他认为,一个人应当选择那些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作为朋友。孟子说:“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意思是,交朋友不应倚仗自己的长处、地位或兄弟的权势,而应当看重对方的品德。
传习录中有“与朋友相交,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强调与人交往首先要真诚,以诚相待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互相尊重,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增进友谊。
2,与人交际当持何心?
入仕者更在意与君上的交际当持何心。孟子一语中的,“恭”也。面对尊者之赐,贵在“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交以道”,谓所赐有名;“接以礼”,谓仪及其物,有辞命恭敬之节。在《论语·乡党》篇,关于“君赐食”“君赐腥”均有仪礼表达。
3,士人出仕,所求何事?
入仕当是行道,孔子为何不辞职离去?贵在一个“兆”字。不要臆测某国某君道行还是不行,要试了才知道行不行,试后道可以行而此国此君不行,则去之无憾。孔子不轻易言“去”,“去”亦未尝不快。孔子为入仕行道创造一切条件,“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见其道之可行,当入仕行道;接遇以礼,当入仕行道;遇国君养贤之礼,当入仕行道。圣贤辞受进退,唯义所在。孟子说孔子心,实则明己之心。
问题索引:
4,说一说孟子心中的孔子形象。
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句话意味着孔子结合了伯夷的清廉、伊尹的责任、柳下惠的和气,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孟子还比喻说,孔子就像乐队演奏时以钋钟声开始,以玉磐声结束,既有始又有终,既有智又有圣。
在孟子的心目中,孔子不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圣人,还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他能够明辨是非,善于教导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认为孔子是无可比拟的圣人。
5,说一说周代系列爵禄制度。
周代的爵禄制度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孟子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这里详细地列出了天子、诸侯、大夫等不同等级的爵位。
俸禄方面,孟子说:“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
这说明了不同等级的爵位对应不同的俸禄,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此外,孟子还提到了土地制度,如“五十里而贡,七十里而助,百里而彻”,这里的“贡”、“助”、“彻”是三种不同的土地税收制度,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税收情况。
10.5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①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②,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③。孔子尝为委吏④矣,曰:'会计当而已矣。⑤尝为乘田⑥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⑦,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⑧,耻也。”
注释
①养:奉养父母。
②辞尊居卑:拒绝高的职位,担任低的职位。辞,拒绝。居,担任。
③抱关击柝:守门打更。抱关,指守门人。关,门闩,用来关门的横木。击柝,指巡夜人。柝,巡夜时敲的梆子。
④委吏:主管仓库的小吏。
⑤会计当而已矣:出入的数字都对了即可。
⑥乘田:管理牲畜的小吏。
⑦位卑而言高:位置低下,而议论朝廷大事。
⑧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站在君主的朝堂上,而自己道义的主张不能实现。
本章,“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一句置于章末,然前
面句句只为激活此句。仕,本为行道。然而也有身居贫位因奉养父母而出仕者,当是“辞尊居卑,辞富居贫”。尊、卑、指位言;贫、富.指禄言。因为贫者为仕,不可以居尊,居尊者必欲以行道。居其位,当是思不出其位,即“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0.6 万章曰:“士之不托①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万章曰:“君馈之粟②,则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义也?”曰:“君之于氓③也,固周④之。”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曰:“敢问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⑤。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⑥”曰:“缪公”⑦之于子思也,亟问⑧,亟馈鼎肉⑨。子思不悦,于卒也⑩,摽⑪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⑫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⑬”。”盖自是台无馈⑭也。悦贤不能举⑮”,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⑯“,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⑰,庖人继肉⑱,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⑲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⑳。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注释
①托:寄居,依附。
②馈之粟:送给粮食。
③氓:从别国投奔来的人。
④周:救。视其空乏,则周恤之,没有规定的常数,是君待民之礼。
⑤皆有常职以食于上:都有一定的职务,因而接受政府的给养。
⑥常继:接连不断。
⑦缪公:鲁国国君。
⑧亟问:屡次问候。亟,多次、屡次。
⑨鼎肉:熟肉。
⑩于卒也:最后一次。卒,最后。
⑪摽:挥手让人离开。
⑫ 北面稽首再拜:朝北面,先磕头,后作揖。
⑬君之犬马畜伋:君王把我当犬马一样地畜养。伋,子思自称其名。
⑭盖自是台无馈也:大概自此不让“台”来致馈。台,主使令的官员。
⑮举:用。
⑯以君命将之:以君主的名义送礼。
⑰廪人继粟:管理仓廪者经常送粮。廪人,管理仓廪的官员。
⑱庖人继肉:管理膳食者经常送肉。庖人,管理膳食的官员。
⑲ 仆仆尔:烦扰的样子。
⑳后举而加诸上位:然后提拔他到很高的职位。
本章,前半部分至“以为不恭也”,见士之所以“不托诸侯”,“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是谓士之自处,不敢自溢本分。后半部分由“缪公之于子思”,见君之养贤,不可不备,在养之外大有事在。即“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悦贤能举,加诸上位是大事。
士之所求,当是能用,用以行道。故知贤之道,举用为上,养之为次,能举能养,悦贤之至。
问题索引:
6,何为真正的知贤之道?
知贤之道,顾名思义,就是知道什么是贤德,并且能够识别和结交贤德之人。士之所求,当是能用,用以行道。故知贤之道,举用为上,养之为次,能举能养,悦贤之至。
“知贤”难在能否知人善任,而不在于倚仗自己的贤能。“知贤”意味着能够识别、发现并任用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
10.7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①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万章曰:“庶人,召之役②,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③,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④?'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⑤,招虞人以旌⑥,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⑦。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⑧,士以旂⑨,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⑩:“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⑪。””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注释
①质:同“贽”,古代见面时所送的礼物。
②役:服役。
③古千乘之国以友士:古代具有千辆兵车的国君同士交友。
④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对贤人要侍奉,哪里说过和贤人交朋友。
⑤田:打猎。
⑥招虞人以旌:招,召唤。虞人,主管苑囿的官员。旌,一种旗帜。古代君主召唤臣属,使者根据不同的对象持有不同的信物,召唤大夫用旌,召唤士人用弓,召唤虞人当以皮冠。
⑦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沟,勇敢之士不怕丢脑袋。元,头。
⑧旃:旗子的一种。
⑨旂:旗子的一种。
⑩《诗》云:以下诗文出自《诗经·小雅·大东》。
⑪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大道如磨刀石一样平,如箭一样直。这是君子所走的路,是小人所效法的。砥,磨刀石。矢,箭。履,行走。视,效法。
本章言为什么不见诸侯,详悉之至。不是不想见,是不合理则不见。君以什么理由见之呢?若是以百姓待之,召之服役,是义所当往;而若是君欲见之,则应待之以士(有德之人),不以对待师长的态度而以对待朋友的态度召之,士则不往。以召唤士的旗帜去召唤百姓,百姓不敢往;以召唤不贤人的态度召唤贤人,贤人不可往。贤人有德,只能是被请教,哪有被招来唤去之理?当是礼之敬之。孟子曰:“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有门有路,方是行得通,礼义者,门路也。
章末,言孔子面对“君之召”,不等马车驾好自己便先行,又是为何?这是因为孔子有官职,在其位当谋其政,以官职召之,当是“不俟驾而行”。见与不见,行与不行,皆在义。
10.8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①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②。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③也。是尚友也。”
注释
①友:和······交友。
②尚论古之人:追论古人。尚,上,追溯、崇尚。
③世:社会,时代。
本章言取友之道,由“乡”到“国”,再至“天下”,每进愈深,直指“尚论古之人”,与古人交朋友。由空间的延展,到时间的纵深,穿越时空。然而“交友”不是虚空,穿越时空的前提在于立足于时空。“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有一个前提,即“论其世”,要了解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孟子的取友之道,不止于为一世一地之善士,而更要为天下之善士,为万世之善士。
10.9 齐宣王问卿①。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②,有异姓之卿④。”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④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⑤。”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⑥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注释
① 问卿:询问“卿”位的职责。
②贵戚之卿:内外亲族。
③异姓之卿:非内外亲族被任命者。
④大过:过足以亡其国。
⑤易位:易君之位,更立他人。
⑥异:奇怪。
面对职责,是守常还是权变?关键看身处何位。同尽大臣之义,
亲疏不同,各有其分。在朱熹看来,贵戚与君有亲亲之恩,无可去之义。以宗庙为重,不忍坐视其亡,故不得已而至于此。异姓,则贵在君臣义合,不合则去。
问题索引:
7,士求出仕,可是为什么有时又不见诸侯?
不是不想见,是不合理则不见。君以什么理由见之呢?若是以百姓待之,召之服役,是义所当往;而若是君欲见之,则应待之以士(有德之人),不以对待师长的态度而以对待朋友的态度召之,士则不往。以召唤士的旗帜去召唤百姓,百姓不敢往;以召唤不贤人的态度召唤贤人,贤人不可往。贤人有德,只能是被请教,哪有被招来唤去之理?当是礼之敬之。孟子曰:“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有门有路,方是行得通,礼义者,门路也。
8,面对职责,是守常还是权变?
面对职责,是守常还是权变?关键看身处何位。同尽大臣之义,
亲疏不同,各有其分。在朱熹看来,贵戚与君有亲亲之恩,无可去之义。以宗庙为重,不忍坐视其亡,故不得已而至于此。异姓,则贵在君臣义合,不合则去。
守常与权变是儒家思想中处理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守常体现了对道德和原则的尊重,而权变则体现了对实际情境的考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内容摘选自孟子研究院-浩然正气(孟子)讲读
净心斋笔录
二0二五年五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