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继大年初一之后又一重要节日。元宵节过后,过年的喜庆气氛也将渐渐散去。人们也因此非常重视这个节日。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写下了关于元宵节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宋朝诗人朱淑真的《元夕》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有人说这是诗人朱淑真的真实经历,并据此抵毁诗人贞节不保。也有人说不能凭诗人写了这首诗就说是诗人所为。两种观点,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说得对。不管朱淑真是不是真的“红杏出墙”,但她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令人称颂的诗篇,这还不够吗?在封建社会有几个女人能做到?
朱淑真婚姻不幸,抑郁早逝,多么令人惋惜。就算“元夕”是诗人的真实经历,我想后人也会同情她、原谅她。
宋朝诗人陈烈在元宵节也作过一首诗《题灯》,“富家一碗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碗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宋朝元丰年间,刘谨任福州太守。元宵节下令,无论贫富每户捐灯十盏,供其游乐。陈烈见此情景,气愤地在鼓楼大门所挂的灯笼上题下了这首诗。对不顾穷苦百姓死活,搜刮民脂民膏供其挥霍的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遣责和控诉。
一盏灯,对于富人不过九牛一毛。而对连饭都吃不起的穷人来说,那就是要了他们的命。诗人陈烈不畏权贵,能替百姓仗义执言,值得称赞。
清朝诗人丘逢甲在元宵节作过一首《元夕无月》的诗“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青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问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诗人写这首诗的三年前,也就是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授权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开,举国愤慨,台湾人民更是怒不可遏。曾血书“挺倭守台”的丘逢甲组织义军奋起抗战,激战二十多个日夜,终因孤军无援,败于新竹之役。诗人只得挥泪离乡,举家内迁。
三年过去了,故土依然被侵略者霸占。诗人有乡不能回、有家不能归。激愤的诗人在元宵节这天,写下了这首隔海相望、思念故乡的诗篇。灯市热闹非凡,诗人却提不起兴致,触景生情泪水潸然,故乡台湾已沦没三年。天空不见明月,明月应在台湾。多想飞越海峡去寻觅明月,回归我的故乡台湾。
诗人没有忘记故乡,华夏子孙都不会忘记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台湾是中国的,任何时侯都不会变。我们一定会解放台湾。
月缺终有圆,圆时合家欢。祝福元宵节年年都红火,祝福百姓欢颜长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