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时间久了,见识了很多沙雕。
比如,吹中国制造和基建厉害,能够狂卷世界的。
这些沙雕不明白,中国制造与基建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对工人的压榨。
如果把工人的薪资福利与劳动保障,提高到和欧美一个水平,还真不见得能干得过别人。
如牲口一样的工人,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不然呢,你以为是什么?
老爸超喜欢在厂里,用他的话说,老子种了一辈子地,被人瞧不起,现在上班了,工装一穿,劳保手套一戴,被一群年轻打工仔叫叔叔,公司的车间主任也都叫声大哥,爽翻。
这位60多岁的老车间主任,自从90年代下岗潮被辞退后选择务农,时隔20多年,重新回到久别的工厂,享受被人尊重的感觉。他没技术,没人脉,没背景,有的只是一把年纪带来的所谓经验。
工厂年轻的小伙子很吃这一套,叔前叔后地叫,工闲时上烟,赶上周末休息,还会邀请他去镇上的小馆子喝一杯,老爸很吃这一套,有时候是一脸令人讨厌的官僚作风,享受这难得的马屁香。
老爸这个老骨头之所以在厂里吃香,源于劳动力确失,特别是家乡划定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始了征地建厂。可口可乐,周黑鸭,皇冠蛋糕,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大厂入驻,造成严重的人才短缺。
以前镇上只有一家双汇时,用工条件极其苛刻,比如站不直的,班长直接拿皮尺抽腿,比如没站在点位上的抓到一次罚款50元。镇上的青年不想种地又不想去外地打工的,就想着法子巴结双汇的管理层,求得一份流水线工作。
自从家乡开发起来,厂子多了,双汇就不香了,本地人直接把双汇拉入黑名单,是那种请都不会去的厂子。
这些厂子招人的顺序是这样的:本地年轻人>外地年轻人>本地大龄人>外地大龄人。像我老爸这种,照理说是厂里不喜欢招的,但是他老人家在厂里能吃香喝辣,说明本地年轻人和外地年轻人供不应求。
说来也有趣,我们小镇本地户口的大概10多万人,除去老年人和孩子,真正适龄的人大概只有3W左右,这其中再除去读书的,外地发展的,种田的,不愿意打工的,自己做生意的……
真正厂子可以选择的人群,乐观估计也就1W左右了,目前武汉双汇有1900员工,而镇子上至少有20多家这种规模的企业,算上其他规模的,一共约需要4-5万的劳动力,这样算起来,本地的那点儿人完全不够看的。
所以每年,都会去外省的职校对口招聘很多年轻孩子,填补本地的劳动力不足,比较多的是四川、河南、江西、湖南等周边省市。
年轻打工仔有两种极端:一种是特别潇洒,今天赚钱今天花,不存钱;另一种是想存钱买房落户本地,因此抠抠索索不消费。
针对第一种,小镇配套的消费水平显然还不够,而且工资收入有限,显然市区内的大厂以及配套的吃喝玩乐更有吸引力;另一种则会想要寻求更多收入机会,流动性都很大。
小镇的年轻打工人,薪资大概是3-5K/月,而小镇的房价,普通小区大概5K/㎡,新开的精品楼盘大概是9K/㎡(疫情前的2019年了解到的数据)
乍一看还不错,但是问题来了,普通强度的薪资只有3K左右,能拿5K工资的,用老爸的话说,有命拿,没命花。
比如某管桩的搬运工,每个月薪资甚至高达6K,老爸去体验了一天(实际上坚持半天就歇菜了),而和我同龄的小伙伴坚持了一周就干不动了,太累了。所以大多数人的长期薪资大概只有3K的样子。
用3K来锚定当地房价,那就是2-3倍,还是很吃力的,高房价或者高强度工作让年轻打工人流动性很大,不断换工作或换厂来改善,但总体都差不多,没多久就会想再换。
老爸说他厂里,从2018年开始启动暑假工机制,也就是招收在校学生做暑期工,2000一个月,这在过去还是有吸引力的,一些勤工俭学的孩子会去尝试,但是现在网上兼职这么多,很多人开直播,露个腚扭个腰扮个丑,都能赚到,慢慢的年轻人越来越嫌弃没啥前途的工厂,不愿意来了。
老爸说,看着这些孩子,有的挺可怜的,特别是两班倒后,看起来长得挺壮实,可人每天都是浑浑噩噩。晚上熬夜通宵,白天就在宿舍补觉,睡够了就去镇上网吧上网,时间久了人变得没了魂。
其中一个,人高马大,连续上了1个月夜班后恢复白班,结果白天在流水线,人像没了魂,半闭着眼机器人一样的操作,最后睡着了被组长逮到。小伙子跟我老爸说,他其实睡着了,完全是肌肉记忆在那操作……
网上都说什么厂妹貌美如花,实际上不存在的,特别是直播行业兴起,但凡有点姿色的,动个歪脑筋秀秀身材露个胸,赚个赏钱,不比打工强,要是被有钱人看中愿意花钱,这可比流水线有“钱途”多了。
年轻人在车间,一眼就能看到5年、10年后的样子,除了老了几岁,其他没变化,指望升到车间主任?呵呵,别多想了。所以很多年轻人都把进厂当成果腹的工作,一旦有了其他机会就会果断离开。
加上是外地人,没什么牵挂,想走就走了。老爸的厂子,一到年底,很多提桶跑路的。时间久了,其实厂子更喜欢本地人,厂子工资提不上去,就只能相对规范,比如不那么严苛,不随便加班,本地人安安稳稳,下班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美滋滋的。外地人没啥牵挂,游魂一样,除了宿舍睡觉,也只能去镇上吃点好吃的,网吧玩游戏,或者台球厅消遣。
像老爸这样的老同志,在厂子退而求其次的想法下,竟然变为了宝贝。老爸务农出道,身体皮实,加上吃苦耐劳,寻求稳定,成了厂里的香饽饽。厂子经常把新人安排在他手下,让他带一把。
老爸是从心底开心,小年轻刚来,人生地不熟,有个老师傅带一把,也自然乐意多说几句好话,加上他老人家退休金,房租,一些补贴,工资收入,杂七杂八的一个月万把块的收入,在当地俨然是高收入群体。
小年轻刚来时,大多吃苦耐劳,不过熟悉了后,就会去了解其他厂的情况,首先自然是工资收入,其次会考虑工作时间,伙食,环境,福利等,遇到更好的也就随时跳槽了。哪里条件好,选择的空间也多。
工厂的人员流动性特别大,也就常年处于缺人的状态,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企业,出现了明显的用人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