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种选择
幸福,爱,激情……这些都不是我们追寻的事物,而是我们做出的选择。
幸福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可以培养的技能。
大脑就像身体一样,是可塑的。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努力改造外部世界,改造他人,改造自己的身体,却没有考虑过改造自己的大脑,只是简单地接受了年轻时被塑造的自己。
我们无条件地听从自己脑海中的声音,以为这个声音就是一切真理的来源。殊不知,大脑也是可塑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记忆和身份只是来自过去的负担,让我们无法自由自在、心无旁骛地活在当下。
幸福需要活在当下
在任何时候(比如走路的时候),大脑都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关注当下的。大脑把主要精力用于规划未来或悔恨过去。这样的运行机制让人无法获得绝妙的体验,无法欣赏周遭一切事物的美妙之处,无法因为现状常怀感恩之心。如果每天都沉浸在对未来的规划和幻想中,那就是在亲手扼杀自己的幸福。
我们渴望那些让我们能感知当下的体验,殊不知,这样的渴望却让我们脱离了当下。
我认为,过去就是过去了,没有回忆,没有遗憾,没有放不下的人,没有忘不掉的旅行。既往不恋。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很多时候是因为拿以往和现在做比较。
以往种种未能实现的欲念会带来现在的缺憾感,而我们又将弥补现实缺憾的希望寄托于未来。消除缺憾感会让人更容易活在当下。
关于“开悟”,我读到过一个很好的定义:“思考的间隙即开悟。”意思是说,开悟不需要在山顶修行30年,而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可以达到的境界。你每天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开悟水平。
你有没有想过,现在的生活可能就是上帝承诺给你的天堂,而你却毫不珍惜,肆意挥霍?
幸福需要心境平和
幸福感与目的感是相互关联的吗?
人们赋予“幸福”太多内涵,我都不确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对现在的我而言,幸福的本质更倾向于平和,而不是快乐。我觉得平和与目的无法共存。
如果你是在追随内在的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你自然会觉得幸福。但如果目的是外界强加给你的,你做的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如“社会希望我做这件事”,“爸爸是爷爷的长子,我又是爸爸的长子,因此我必须这样做”,“我欠债了,负担很重,必须努力”,等等,那么你是不会幸福的。
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有如影随形的轻微焦虑感。有时你四处奔忙,感觉状态一般。这时,如果停下来感知一下自我,你就会发现大脑在一刻不停地念叨。又或许,你就是没有办法安静地坐下来。即使身体坐下来了,你的大脑也会一直想着“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事情总是一件压着一件,处理完这件,下一件会接踵而至,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所以焦虑感才会普遍存在。
如果你找个地方坐下来,尝试着什么都不做,这个时候,焦虑感是最明显的。我说的什么都不做,是不要读书,不要听音乐,不要做任何事情,只是坐着。只是这一件事,你就做不到,因为焦虑感会让你如坐针毡,会不停地催促你站起来去做事。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意识到,是焦虑感让你感到不快乐。而这种焦虑感源于一连串不断涌现的想法。
我应对焦虑的方法就是不与之对抗,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焦虑感源于脑海中此起彼伏的想法。然后,我会问自己:“我是想一直执着于这些想法,还是想重获内心的平静?”如果大脑中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想法,我就无法获得平静,所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你也注意到了,我说的“幸福”,指的就是拥有平和的内心。很多人说的幸福指的是开心快乐,但于我而言,幸福就是内心的平和。
幸福的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快乐的人。
幸福的人是可以轻松地以特定的方式诠释事件、保持内心平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