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不少记忆方面的技巧,但是我帮你挑选出了经过科学实验验证的、最有效的5种方法,提出这些方法的人包括大名鼎鼎的艾宾浩斯,《怪诞心理学》的作者怀斯曼,认知科学领域著名记者迪克特等人。让你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有效的方法。
高赞回答似乎有这样一个规律,列举的方法越多,点赞就越多,本来我也想把十几种方法都抖落出来,但是实在不愿意这么做。
每次看到密密麻麻的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方法,我都想问一句,这些方法都经过了实验验证为有效吗?作者亲身实践过吗?如果答案为“是”,请你告诉我最有效的前几种方法,而不是像卖大白菜一样,全部抖落出来。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欧洲出了一本书,叫做《一百个反对爱因斯坦的作家》。爱因斯坦的回应是,如果相对论真的错了,有一个人反对就够了。如果方法真的有用,又何需十几种?
好了,说不多说,进入正题。
351-351记忆法
首先介绍记忆曲线提出者,德国心理学泰斗艾宾浩斯在著作《记忆力心理学》提出的复习方法:“351-351”记忆法。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你一定不陌生,简单来说,遗忘的速度随着时间越来越慢。
《如何学习》
怎么借助这条曲线,帮助自己提高记忆力呢?艾宾浩斯给出了简单实用的“351-351”记忆法,当你完成记忆后,分别在3小时内,5小时内,10小时内,3天内,5天内,10天内复习一次,经过1次学习,6次复习,你的记忆会非常牢固。
考试
考试不仅能够起到测试和选拔的作用,还可以作为“记忆提取练习”来使用,加深记忆。
《如何学习》里面提到过这样一个实验,心理学家招募了120名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组,第一组给他们7分钟学习科学短文,学习两次。第二组只学习一次,另外7分钟让学生默写短文,类似于考试。学习完毕后,每组学生再分成3组接受考试,考试时间分别是学习结束的5分钟后,2天后和一个星期后。
考试结果表明,第二组,也就是“学习+默写”的学生,考试成绩要高于第一组,“学习+学习”的学生。而且考试时间越远,前者的优势越明显。
《如何学习》
打个比方,回忆知识,就好像你和目的地之间隔着一片树林,中间原来没有路,需要你自己走过去。刚开始会比较艰难,但是多走几次,一条小道就出现了,而且越来越清晰。如果没有回忆知识,而是直接去看原文,就好像你开了一个传送门到了目的地,虽然很快也很轻松,但是下一次让你自己走,你还是找不到路。
一个常见的学习误区时,反复阅读相同的学习材料,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加深记忆。其实,对于连续出现的相同的信息,大脑对它们越来越不敏感。
怎么运用这个方法呢?我的做法是,学习过后,根据所学内容给自己出一套试题,复习的时候不是直接看笔记,而是先做试题,通过试题做记忆提取的练习。
间隔学习
间隔练习(distributed practiec)的记忆效果好于集中练习。比如说,持续学习1个小时,不如学习两次,每次学习半小时。
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第一,分成多次学习,大脑会记录更多的背景信息,帮助我们回忆。
第二,间隔学习把学习分散到更长的时间里,进行更多次的记忆储存和提取,加深记忆。
第三,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简单来说,知识“长”在脑子里需要时间。
第四,集中学习产生短期记忆,短时间内记忆效果好。
如果只学习两次,两次间隔的时间和记忆能够较好维持的时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如何学习》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星期后考试,今天复习一次,明天或者后天复习一次,考试的效果最好。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在考试前一天再学习一次。
我的做法是,不要长时间学习同一门知识,中间间隔一段时间。比如,看了一个小时的《如何学习》,接下来写篇知乎回答,再阅读几篇高效软件方面的文章。
环境
学习环境也会对记忆产生影响。简单来说有两点,如果能够还原当初学习的环境,回忆效果更好;变换学习的环境,记忆效果更好。
回到学习环境有助于回忆。
比如,在一间播放爵士乐的教室背单词,在播放同样音乐的教室,回忆起的单词更多。
我记的明明是单词,环境为什么会影响回忆呢?这是因为在记忆知识的时候,大脑会连同周围环境的信息一起记忆,比如背景音乐,屋内的摆设等等。这些背景信息和知识在大脑中产生连接。当你回到相同的环境,当初记下的环境信息会给你提示。
故地重游,总会让我们想起当初在这里发生过的事情。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爬到山顶后,他指着前面的亭子对我说,还记得吗,这里我们去年和a、b他们一起来过,还在这里玩斗地主呢。接下来,我们回忆起了一大堆在这里发生过的事情,而这些记忆之前都没有想起过。
变换学习环境有助于记忆。
在不同和学习环境中学习,记忆会更加深刻。咦?这不是和前面说的“回到学习环境有助于记忆”矛盾吗?不矛盾,不但不矛盾,而且两个观点还相互支持。
先来看一个实验。
20世纪70年代中期,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老师史蒂文·史密斯、罗伯特·比约克和阿瑟·格伦伯格(Arthur Glenberg)做了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a,b,c,d一共4组,分别让他们在两个不同环境的教室里面背单词。其中一间教室整洁,一间教室凌乱。分组入下表所示:
来自江浩
学习结束后,学生在第三间教室考试,这间教室既不是很整洁,也不是很凌乱,介于前两间教室之间,避免让学生产生“回到了当初记忆单词的教室”的感觉。
考试结果显示,要求记忆40个单词,两次都在相同教室学习的学生,平均能记住16个单词。而在不同教室学习的学生,能记住24个,比前者高了40%。
很惊人的差距,是不是?这样的结果,可以用前面说过的原理来解释。虽然最后考试的教室和学习的教室并不相同,不能直接起到“提示”作用,但是,在不同教室学习的学生,记忆单词时会记住更多背景信息,比如阳光从窗外洒进教室,电风扇旋转时发出的嗡鸣声。。。这也就意味着存在更多的“提示信息”可用,考试时得到提示的可能性更大。
睡眠
最后说一个轻松又重要的记忆方法——睡眠。
《怪诞心理学》《正能量》的作者怀斯曼,在《夜脑》中提到,人的大脑是24小时工作的,睡眠期间会对白天接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和储存。
从生物的角度来说,“记忆”其实是“长”在大脑里的。在我们清醒的时候,神经元不断在大脑中产生连接。在睡眠期间,不重要的连接会解开,重要的则加强。
本尼·迪克特在《如何学习》中说,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让学习在早上学习相同的内容,一组不睡午觉,一组睡一小时的午觉,不论是靠记忆力的学习,还是靠分析理解能力的学习,在傍晚的考试中,睡午觉组的成绩要高出30%。一些实验甚至发现,白天睡一小时的学习效果,和整晚8小时的睡眠相当。
所以,从学习成果的角度来说,废寝忘食地学习,只能说是精神可嘉,但是效果真的不一定好,可能会在短期成果明显,但是长期来看得不偿失。
建议你在睡觉之前记忆内容,一觉醒来,你会发现自己记得更牢了。
总结
本文为你精心挑选了5种简单有效的记忆方法,第一个是艾宾浩斯的351-351记忆法,通过一定频率的复习增强记忆力,第二个方法是把考试作为“记忆提取练习”,第三个方法是间隔学习,把长时间的持续学习分割开,第四个方法是在不同环境下学习,让学习内容和更多的背景信息连接,第五个是通过睡眠,让记忆”长“在大脑里。
参考文献
《记忆力心理学》,赫尔曼·艾宾浩斯
《如何学习》,本尼·迪克特
《认知天性》,彼得·布朗
《夜脑》,理查德·怀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