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看了小品《开不了口》,印象深刻,很像生活中我和父母的相处。小品讲述了一对父子的相处,父亲内心对儿子充满骄傲和爱,但表面上却难以表达。父亲对儿子总是挑剔和打压,难以说出“儿子,你真棒”这样的话,儿子呢,也不敢在父亲面前表达自己的爱和感谢。最后父亲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向儿子表达了自己的爱,而儿子也学会了适度地夸赞自己的父母。这部小品鼓励父母和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坦诚对话消除误解,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我与父母的相处
父母的爱是如此的沉重
一般来说,父亲通常不善于夸奖自己的孩子,很难开口表达情感,往往一见到孩子就没好话,有些话无法当面表达。今年爸妈在XM过年,姐姐也过来呆了两天,爸爸对姐姐有意见不当面说,却向妈妈发怨言,说妈妈没教育好我们,爸爸这个人一有了矛盾,不会当面解开,总要背后和我妈说,而我妈又是藏不住话的人,我爸说我姐不好,我妈就告诉我,我爸说我的不好,我妈就告诉我姐。反正无论什么事不会当面说,但我们都会知道他们说了啥。有些疙瘩就这样留下了。
我希望父母过个好年,希望他们开开心心,但每次春节相处在一起总是疙疙瘩瘩,爸爸对我们看不惯,觉得我们乱花钱,也没教育好孩子;我对父母的一些习惯也看不惯,看不惯妈妈150斤还总是不爱动一动,除了做饭就是刷手机,身体垮了怎么办;而爸爸一切以自己读书写文章为出发点,有时冷漠得过分,连一起吃顿饭都怕耽误了自己的时间。
春节里,爸爸又和我说,他就是要通过写文章读书在人世间获得美名。我听了太诧异了,老爸想效仿圣贤我一直都知道,但是得美名,这是多么虚幻的想法。所以不在一起会担心他们身体,在一起又相互看不惯,心里只能彼此说一句“还好没住一起”。
我为什么会挑剔父母?
为什么心里明明是想对他们好,可看到老人家的一些习惯就是忍不住要说言不由衷的话,“妈你别煮那么多东西,这里天热东西容易坏,不是在老家,不要总吃剩饭对身体不好”,而看到老爸总是一副“老想给人讲大道理,觉得自己都是对的,总想把他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的姿态时,心里就是想出口反驳他。我为什么要和他争论呢?
1.通过指责他人获得内心的安定感,指责别人是内心自我优越感的表现
当我们发现别人有缺点时,我们会感到自己比他们更优秀、更完美。“你看我就不这样”“妈你天天刷手机,我就不这样”,这种自我优越感可以帮助我缓解自我不安、增强自信心。而我爸那种“像精神病人一样的表达优越感的目标,“我要当孔子”,“我要在世间留下美名”“早晚世间会知道我” 这样希望受全人类敬仰的目标,真让我不知要怎么接话和沟通,难道大家不都是普通人吗?
2.挑剔别人的行为与焦虑和不安有关
挑剔是内心焦虑转移自己的压力。无论是我对父母的指责,还是我爸妈对我的指责,都是因为内心的不安。我的内心十分担心他们的身体,对妈妈那么胖又不爱动担心,对爸爸那么老了不爱惜身体,总是把所有时间用来读书担心,担心他们生病,一切的后果我要来承担,害怕自己承受不起压力。所以通过挑剔别人的缺点来减轻焦虑感。“身体都这样了还不知道照顾自己,离你们这么远,什么事我也帮不上忙而自责”。反过来,父母的指责也是因为担心和爱。
好好说话需要双方的双向奔赴——合作
父母每时每刻都希望孩子完成自己的指令,一旦孩子不乐意有反抗的情绪就会进行道德绑架,有时我妈会拿“自己的腿不好”说事。而我爸的一生也没有解决合作的问题,没有朋友,与兄弟姐妹的关系也不好。
如何学会合作呢?
我们都尽力去尊重他人的差异性,及时表露内心的想法和情绪,有问题及时沟通,不看那些不好的,赞赏他们,承认他们就行了,同时不要逃避问题。爸爸已经回老家了,尽管过年相处还是有些疙疙瘩瘩的地方,但分离总是让人不舍,看着父母佝偻着背相互一致的步调,心里暗暗许下一个愿望:明年一整年,即使我不在他们身边,我也一定要让他们开开心心的,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