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上映前,已经有很多理工男在科普物理学知识,见此情景,文科生也不示弱,提交了大量历史学小贴士。还有人说,北美的中国留学生正在恶补生词,因为不仅对白密集,且有大量生僻字。
总之,诺兰的影迷们从智商和知识几方面轮番提高观影门槛,妄图对普通观众形成碾压。
事到如今,我要恶补任何一门功课都已经来不及,不如一头扎进影院,看了再说。
真是好片啊。好看,且好懂。
的确,那是人类物理学家的群星闪耀时,理论物理的伟大变革与战争的炮火交织,而奥本海默要在枪炮声中组织当时最优秀的科学家研制出具有毁灭性的杀伤性武器:原子弹。
对于这个敏感、神经质的物理学家而言,这是一个学术上的重大成就,也是一个伦理上的超级悖论。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但显然,诺兰不打算向我们概述传主生平,他用筋道的细节和精确的镜头语言,提供了脑补的空间。
故事从他在1954年所遭受的痛苦和羞辱开始说起。这是他自己选择的——彼时他面临的选择是:要么辞去政府顾问的职务,要么反击那些对他的指控。
这是电影编剧的标准动作:从围绕主要人物的众多矛盾辐辏处开局,一边往回追述人物经历,一边往前发展故事情节。
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这个辐辏的中心,在听证会现场,奥本海默面对的指控凶狠暴烈,招招致命:
原子弹是你造的,你却说你不支持使用?
你牵头造了原子弹,又反对制造氢弹?
你作为“美国原子弹之父”上了《时代》杂志封面,现在装什么殉道者?!
相对于9年前研发原子弹时的风华正茂,渐生华发的奥本海默现在显得忍让谦卑,简直是唾面自干,别人打左脸他主动伸右脸,连他老婆都看不下去,愤怒地说:你怎么不会反驳?!
他有反驳。
他说自己并不知道原子弹的确切威力,而且他只负责制造,不负责使用。
他说如果再继续制造氢弹,美国和苏联将进入无休无止的军备竞赛,这完全违背了制造原子弹的初衷。
这是电影最高潮的段落,繁弦急鼓的音乐也最为激烈。奥本海默的话音一落,音乐也戛然而止。
但是,他完全没有对方那样强大的“气场”,因为,他其实认为自己在道德上是有罪的。
对方的步步紧逼,不过是逼出了他对自己的逼问。
这一场精神内耗,发生在奥本海默的内心,其强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原子弹的爆炸。
只是,他选择了公开表达。
我觉得,诺兰选择了这个题材,不是为了再现反法西斯的艰苦或荣光,而是想要呈现从人性的黑暗或光明。
首先,发起这一场闭门听证会的,是1954年时任原子能委员会、保守派政客刘易斯·施特劳斯,其公开目的,是是否给予“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安全许可证,但是,施特劳斯把这个“闭门听证会”实际操作成对奥本海默的一次公开羞辱,乃至可能变成刑事指控,包括他是不是暗中和苏联有牵连、是不是在破坏和拖延美国的氢弹研究计划,也就是说,他是不是犯有叛国罪?
而在这背后,是施特劳斯的小人之心。他觉得奥本海默与他初次见面时对自己“卑微的 鞋匠出身”有所鄙夷,更重要的是,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见面后有一段对话,而对话之后爱因斯坦与他迎面而行却连招呼都不打。
第二,如果说这是一种对反派人物处理的话,与总统的见面就更能表现政治家与有良知有理性的科学家的高下。
杜鲁门总统安排的会见,本来气氛相当亲切,但奥本海默很不合时宜地说:我觉得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场面立刻尴尬。总统拿出手帕,嫌恶地擦了擦手,霸气地为他解围:你以为人家会记得是谁造的原子弹吗?人家只会记得是谁投的!是我!广岛、长崎,与你无关。
在电影里,总统对着他的背影说:别让我再看见这个爱哭鬼!而在历史上,总统说的是“这个狗娘养的!”
第三,奥本海姆的人格之光。
奥本海默对自己的智商极其自信,但在世情处理上有极其幼稚的地方。他阅读量极大,从少年时期开始受普鲁斯特、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影响,养成他深刻的慈悲和自省的习惯。
历史上的听证历时三周半,传唤了有关的物理学界人士、军方证人。这场原本想把他搞臭的听证会是美国科技史上引起轰动的“奥本海默事件”,它实际上起到的作用彰显了奥本海默光风霁月的伟大人格。
正如奥本海默的传记所言,“奥本海默曾是释放核威胁的推手,但后来他致力于遏制核威胁,奋勇地将我们从核弹文化的歧途上引开。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贡献是一份国际原子能管制计划,后被称为“艾奇逊-利连索尔报告”(实际上它主要由奥本海默构思和撰写)。迄今为止,这仍是核能时代保持理性的杰出范式。
作为文科生,我可能会整体忽略物理学的硬核概念,而聚焦在其后的人文关怀与人性光辉,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理解门槛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