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1钻天盛宣怀•中---偷天换日保东南
八角笑道:“再说说‘电’的方面---这才是盛宣怀的主业!主要就是‘三电’---电灯、电话、电报。而在这三电领域,盛氏都拥有了垄断全国的事业。”
小武也笑道:“上一课里,你曾说盛宣怀行贿过大太监李莲英,在慈禧60岁大寿的时候,将颐和园里外布满了霓虹灯,老佛爷一高兴,盛氏这才顺势获得了电灯在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
八角嘿嘿一乐,道:“这一类事情,盛宣怀做的多了去了。而在电报业务方面,才能显示出盛宣怀真正的本领!起初,当李鸿章上书建议成立电报局之时,胡雪岩曾鼓动左宗棠上书自领这项‘洋务’,以抢得先机并压制李鸿章的气焰。”
“见此情形,李鸿章非常焦急,然而盛宣怀不慌不忙。他说---左宗棠和胡雪岩并不真得了解电报,也不懂其中的技术精髓,只是在起哄。”
“朝中其中大臣对此更加毫无认识,正好可让左宗棠打头阵、趟趟雷,去完成‘科普’和市场预热。由于左宗棠还有其它重要工作要做,同时也头痛于开垦技术‘荒地’,必然很快放弃对电报局的争夺。”
小武讶道:“盛宣怀对左、胡二人的看法,十分精到呀!但是人家不懂技术,他自己又懂么?”
八角又是嘿嘿一笑,道:“在其它官员忙着上书和各种张罗的时候,盛宣怀却在结交太古轮船公司(Swire,美资)的电报骨干人员(华裔)。”
“借此,一方面可以了解其中技术,另一方面等自己筹备电报项目时、便让对方跳槽来中国公司,这样等项目真正启动,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小武恍然道:“人才最重要!盛氏的思路是:做事先得有人!找好电报工程总工程师最为要紧!”
八角笑道:“很快,当朝廷众官的注意力已经转向别的方面时,盛宣怀不声不响地建立了一段电报测试线,从天津一直通到了渤海边的大沽炮台。”
“当醇亲王奉旨去天津检阅北洋水师交付时,盛宣怀使出了全身解数---又是贿赂接待、又请李鸿章美言,才有了亲自给钦差演示电报的机会。”
小武笑道:“商务关系是盛宣怀的强项啊,再加上技术领先,进展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八角点头笑道:“在演示电报之时,盛宣怀又特地举了已过世的僧格林沁亲王为例。当年在八里桥一战(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若他能及时得到前线的情报,必不至将3万蒙古骑兵葬送于面对大量洋枪洋炮的正面冲锋之中。”
“醇亲王看到了从大沽口传来的第一手讯息,一边想起当年的确有观察哨、将大沽口炮台的敌情快马送给僧王---但信使死于洋兵枪下,所以援军没有收到,故对敌军实力并不清楚---不仅深以为然!”
小武缓缓点头,道:“不错,盛宣怀的确抓住了客户的痛点!”
八角捋须笑道:“醇亲王亲身感受了电报的威力以后,便大力向朝廷举荐了洋务之‘能吏’盛宣怀。之后,盛氏再到北京御花园里架设了电线,则说服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就并不困难。”
“从这时起,盛宣怀主办全中国电报局的大业已无悬念。而他也正是利用了遍布全国的电报网络,成为了史无前例、威力无边的‘信息大员’!”
“然而当时并没有谁知晓、这种信息网络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图表14晚清的电报局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诧异道:“‘信息大员’?威力竟无人知晓?这是什么意思?”
八角呵呵笑道:“我举两个例子,你就知道了。第一桩,是如何扳倒胡雪岩。”
“为支持左宗棠西征,胡雪岩曾经以私人名义向汇丰银行借款650万两,约定期限7年,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50万两。1882年他又帮助清政府向汇丰银行借了400万两。”
小武竖起耳朵倾听,一时忘了说话。
八角捋须道:“按大清政府承诺,这两笔款子都以各省的协饷作为担保。虽然真正使用这笔款项的是朝廷,但经手人却是胡雪岩;而洋行认定胡雪岩为连带担保人,才同意借款。”
“后来由于胡雪岩囤积生丝、垄断市场,与洋商在这一方面发动了‘贸易战’,于是不断投入更多的现金用于高价买丝。但此时商业通讯已经通过电报来进行,因此胡雪岩旗下商人在各地的买卖情况、对‘信息大员’盛宣怀来说就是全透明的!”
小武长吐出了一口气,道:“盛宣怀竟然是这么盯着胡雪岩的经营情况的!我先前还以为胡雪岩手下有内鬼呢!原来盛在暗、胡在明,又没有用密码发电报,这完全就是不设防嘛!”
八角捋须道:“而当胡雪岩资金最吃紧的时候,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以李鸿章的名义要求对方缓发当月的协饷20天。因邵友濂在政治上属于李鸿章一派,又觉得拖个20天不是大事情,就欣然照办了、只当报效一个人情。”
“然而盛宣怀就利用了这‘绝命’的20天,一边煽动民间对阜康钱庄存款挤兑,一边以‘内部消息’告知汇丰洋行---胡雪岩的资金即将告罄,致使百姓取光了储蓄、同时洋行也绝不通融回款延期---这生生逼垮了资金链断裂的胡雪岩!”
小武叹道:“盛宣怀蓄谋已久的出手,每一招都打在对方‘前力已逝、后力未生’的节骨眼上---好比是亮眼人打瞎子,神仙也抵挡不了啊!”
八角点头笑道:“不错。在盛宣怀无比‘精准’的打击之下,一代巨富、名商胡雪岩应声轰然倒下---他至死也不知道盛宣怀对自己的商业机密了如指掌的原因。从此中国的商业战争也翻开了新篇章。”
“然而在当时,就连上海道台邵友濂也是难以置信:区区二十天居然就解决掉了红顶商人胡雪岩!自己还糊里糊涂地被盛氏绑进来做了帮凶!”
“不过钦佩之余,盛氏和邵氏结成了儿女亲家---邵恒(邵友濂子)迎娶了盛樨蕙(盛宣怀四女),后来还生出了一个民国有名的作家兼诗人邵洵美。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盛宣怀的能力再加上与显贵结姻,可以帮他不断拓张更大的关系网。”
小武想了想,突然道:“邵洵美?我记得鲁迅写的《拿来主义》里不是提过他吗?---就是不管财富是怎么来的,‘抑或是做女婿换来的’---这个便宜女婿不就是邵洵美?他又做了谁的女婿?”
八角呵呵大笑道:“邵洵美娶了盛佩玉---后者是盛宣怀的孙女,所以两人也是亲上加亲。但是由于盛家越来越有钱,所以邵洵美的婚姻着实收进了一大笔嫁妆---多到鲁迅的内心也很羡慕!哈哈哈。”
小武也大笑道:“哈哈哈,原来如此。”
图表15邵洵美与盛佩玉小像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捋须微笑道:“然而盛宣怀真正经典一役,还不是斗垮胡雪岩,却是促成了‘东南互保’!而这一次,他依然充分利用了电报来造成信息不对称,其过程甚至可说是‘偷天换日’!”
小武诧异道:“‘东南互保’?这个话题已经聊过好几次了!还有啥不清楚的吗?”
“不过记得上次说过,居中串联各省督抚的人主要有两个:张謇和盛宣怀。”小武又锁起了眉头。
八角点了点头,微笑道:“张謇的确串联过一些大员,而他的方式主要是上门拜访和说服。他主要游说的人是两江总督刘坤一---张謇平时待在南通,容易跑到的地方基本上也只有南京和上海了。”
“至于另一个重要人物盛宣怀则不同。他并没有去跑封疆大吏们的衙门---没有分身术,谁也不可能同时跑十多个省会的衙门不是?”
小武眼睛一翻,道:“你的意思是?”
八角呵呵笑道:“庚子事件之关键一步,是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出了‘宣战诏书’。”
“这封诏书当然是从北京发往全国的,可事实上并没有出京畿一带。全国绝大多数百姓对此诏书一无所知。”
“故而中国对于十一国‘宣战’一事,上演了一次经典的‘政令不出紫禁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诏书是通过电报局发往全国的。”
小武想了想,突然大惊道:“你是说,盛宣怀扣下了皇帝或者太后的电报?”
八角点了点头,呵呵笑道:“不错。1900年,当北京电报总局接到慈禧下发的‘诏书通电’---诏告全国勤王、支持义和团‘灭洋’、并且同十一国开战的时候,盛宣怀大惊、第一时间扣下了此诏。”
“随后,盛宣怀马上开始了一系列操作---他先是单独发电给广东的李鸿章(已被贬为两广总督),说这是亡国之诏---于是取得了一致意见。故李鸿章公开以八个字回复---‘此乃乱命,粤不奉诏’!”
“下一步,盛氏再将慈禧电诏转发给各省督抚,同时在下方添加了附言:除了督抚本人以外,电报不得传播出去、以免骚扰民间---这就是东南各省除了大员以外、根本不晓得开战诏书存在的原因!”
小武豁然开朗,点头道:“怪不得义和团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无人响应!”
八角微笑道:“盛宣怀的电文还没有这么简单。他在追发的电文上又加上了自己的意见,明确告诉对方不要服从这个命令。”
“同时他也‘群发’了李鸿章的意见、定下了‘不遵乱命’的基调,接着就是征询各省督抚的意见。各省大员一见这些电报,无不大惊失色!但是每个人都赞同保密,并且不断互相征求意见。”
小武深深叹息道:“原来盛宣怀虽未露头,其实却是‘东南互保’的幕后组织者!”
八角点头捋须笑道:“在那段时间里,盛宣怀干脆直接坐镇在电报局里,吃住都不离开、不回家。各省大员也都不敢离电报局太远---他们每个人都有电报发给其它总督和巡抚,阐述自己的意见、征询别人的意见。”
“于是,这些大员们彼此之间的‘脑筋激荡’都被盛宣怀一览无余。很快,一个‘东南互保’的构想便得以形成。十几位‘越聊越嗨’的‘群友’甚至还讨论过清朝灭亡的可能性---张之洞提议:如帝后均归天,则公推李鸿章出任‘大总统’来收拾残局!”
小武重重点头,激动道:“这是中国人民首次进入‘信息社会’的大演练啊!这其中,盛宣怀的功劳是决定性的!”
八角点头道:“不错。当时连李鸿章的表态也只是有限的。他也不敢完全出头---由于甲午海战、马关条约的原因,他已是戴罪之身;所以最多自保,无法牵线搭桥、搞什么‘东南互保’。”
“但是盛宣怀根据各省督抚的电报往来,迅速分析出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当前最关键的人物,最适合挑头、带着各省一起搞‘东南互保’。”
小武张大了口,思索道:“原来盛宣怀把电报局当成‘虚拟司令部’了!由他来指挥东南十几省的火力布局,给各位大员们布置角色和打法!”
八角捋须笑道:“对于有点拿不准的关键人物、两江总督刘坤一,盛宣怀想出了一个合适的说客---他急电身在南通服丧的张謇、告知一切情况,并请张謇专程去南京两江衙门里游说刘坤一。”
“其后的一切正是这么进行的,刘坤一也被说服了---但他仅可提供名义,而不愿去同洋人谈判。只因这位总督不怕死,为保护人民而不惧朝廷诛戮,但是也不喜欢向洋人低头。”
“根据这些情况,张謇和盛宣怀马上联络了上海道台余联沅;又以上海租界是谈判地点为由、请他看在民族大义上担当谈判代表。再然后,余联沅在得到了各省督抚的承诺之后---他只是大家的代表,并非‘群主’或实际领头人---也就答应出头了。”
小武倒吸了一口凉气,道:“这次‘东南互保’大串联,其中的沟通和说服工作是何等的复杂?情报的检索和分析工作,又是何等的繁重!”
“很多事情让人当面去说都很难说清,难为这些过程大半部分都是通过电报来进行的!我只能说,这其中盛宣怀居功至伟呀!”
八角点头微笑道:“后面的事情你很清楚了---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遁。等到乱势终于平定,慈禧又电召李鸿章北上、与洋人议和赔款。”
“然而按照此诏书,盛宣怀也在参与谈判之列。不过他生怕这是‘诱’他入京砍头的把戏,所以找了个理由拒绝回京,继续躲在南方观望形势。”
小武忍俊不禁,哈哈大笑道:“盛宣怀做了如此大事,当然怕被当成‘抗旨’的首恶除去!然而慈禧也不能把他如何吗?”
八角捋须大笑,道:“此时慈禧的确不能如何。她明知道盛宣怀心怀恐惧、不信任朝廷处事,但也只能由他。毕竟法不责众,总不能把那么多抗命的督抚大员们全都收拾了吧?而且此时,应付好洋人才是当前最重要的。”
“甚至关于协议背后的那条秘密约定---如果满清的皇帝、太后什么的全部被洋兵灭掉了的话,则各省督抚公推李鸿章为‘总统’!慈禧太后明知此事,但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装作不知道,因为她实在离不开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人的效力。没有了他们,更不知道如何同洋人打交道。”
小武道:“所以老佛爷还是放过了盛宣怀?”
八角点头笑道:“事实上在李鸿章同八国签约、定下庚子赔款以后,盛宣怀屡屡上书辞职,但是屡屡被朝廷退回,就是不允许他辞官为民---老佛爷原话说:‘盛宣怀为不可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