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康达心理课堂:高考过后青少年如何面对身份的变化

6月9日,万众瞩目的高考已经结束。众多学子或许还没有注意到,一踏出考场,他们的身份就已经悄然转变。从200块钱都要不到的“高考弃子”到“肩挑行李”的高考女孩,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瞬间展现在世人面前。有些家长戏言,孩子毕业了,家长也毕业了。按法律来说孩子确实已经成年,也应该让他们自己学会承担起做大人的责任。可是家长十几年对孩子的精心呵护,让他们所养成过于依赖的习惯,若想通过一夜之间的“断食”、“断奶”等极端手段来达到想要孩子成长的结果,可能是一厢情愿了,更有甚者有要能会引起部分敏感孩子的心理问题。


高考过后青少年以及青少年的家长应该如何面对孩子身份的转变呢?湖南康达心理诊疗中心的心理咨询师表示,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策略来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困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青少年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和社会阅历与经验有限,对自己和他人容易出现认知上的偏差。认知偏差是导致青少年在人际活动中出现困扰的主要原因。认知偏差是个体在人际活动中受主观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对人际活动对象真实情况的歪曲理解和错误认知的现象。


青少年人际活动中最常见的认知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种:

1、首因效应,他们习惯以初次印象作为评价他人的标准;

2、近因效应,以交往对象的近期表现作为评价标准;

3、晕轮效应,以某一方面的优势来概括全部作为评价标准;

4、刻板印象,用自我固有的偏见作为评价标准;

5、投射效应,用自己的观念、欲望和态度作为评价标准等。

以上这些认知偏差容易造成青少年对交往对象的客观认知评价不准确,产生心理困惑。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注重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认知偏差对人际关系困扰的负面影响,采取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归因训练、社交实践等方式,使青少年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主动避免和矫正各种认知偏差,能够客观、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投身人际交往之中,为青少年克服和消除人际交往困难奠定基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