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
为什么要学会共同生活?因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竞争异常突出——表现为突出竞争精神和个人的成功。
教育应采用什么办法引导学生共同生活呢?教育应该采取互相补充的办法。发现他人,即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她们认识地球上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相互依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现在的学生没有意识到共同利益的存在,他们只顾自己,学习中没有合作交流,更没有深入探讨。
学会共同生活,不是一种意识,而是一种能力和素质,教师应给予具体的引导、指导。比如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分组、要有小组长、要过程监管等。
4.学会生存:不是我们平常意义所说的那种生存,即学到技能让自己有一碗饭吃,能够衣食住行无忧,而是指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做到后者,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活着的幸福感、意义感。而这种生存能力,在每个人青年时代就应该学会。每个人在青年时代就应该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当下怎么实施这种教育?比如课程丰富,有校本课程,有多样的社团活动等。
(豆包补充版)
一、学会共同生活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已然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当今世界,暴力冲突时有发生,无论是局部地区的武装冲突,还是网络世界里的语言暴力,都在警示着我们共同生活的紧迫性。同时,竞争异常激烈,在社会各个角落,人们为了脱颖而出,竞争精神和个人成功被过度强调。在这样的环境下,若不学会共同生活,个体极易陷入孤立与自私,社会也将因缺乏凝聚力而陷入混乱。
那么,教育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呢?首先是发现他人。教育的使命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类的多样性,不同肤色、种族、文化背景的人们,拥有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但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所有人虽存在差异,却又彼此相似且相互依存。比如,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在商品和资源上互通有无;在应对全球性气候问题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必须携手合作。引导学生明白这些,鼓励他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如组织班级参与环保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共同生活的意义。
然而,当下的学生普遍缺乏对共同利益的认知。在学习中,许多学生只专注于个人成绩,独自苦学,很少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更不会针对疑难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这不仅限制了知识的拓展,也不利于培养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会共同生活,绝非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而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和素质。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需给予学生具体的引导和指导。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教师要合理分组,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能力、学科优势等因素,确保小组内成员能够优势互补。设立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活动,明确各成员的任务分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过程监管,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学会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二、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并非传统意义上单纯掌握一门谋生技能,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而是追求一个人全方位的发展,涵盖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多个维度。
当一个人实现了身心的健康成长,拥有敏锐的智力去探索世界,具备丰富的敏感性去感知生活中的细微美好,拥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去鉴赏艺术与自然,承担起个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并且在精神层面不断追求崇高价值时,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的幸福感与意义感。这种生存能力的培养,在青年时代尤为关键。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每个人都应努力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够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理性分析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在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舆论时,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辨别真假,不被虚假信息误导;在选择职业方向时,依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
在当下,为了实施这种全面的生存教育,学校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需求,开设如传统文化鉴赏、科技创新实践、心理健康辅导等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开展多样的社团活动,像文学社、绘画社、机器人社团、志愿者协会等,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提升审美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