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之千里。
字面上讲,好像是说积累的效应,但其实另有玄机。
行为科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自我效能感,意思是说对自己影响事件结果能力的信念。举个例子。
在NBA所有运动员中,科比布莱恩特可以说是一代传奇。他的厉害之处并不全是出色的技术或者疯狂的得分能力,更多的是那些关键时刻绝杀对手,创造历史的能力。在比赛的最后时刻,压力是巨大的,而科比总是异常坚定,他相信自己能够拿下比赛,他相信自己能够拯救球队。这种相信自己的信念,就是强大的“自我效能感”的体现。
自我效能感,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小表现优异,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都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由会激励着自己,去完成更难的任务,进一步增强自我效能感。这种正向循环,就是从天赋异禀到成就传奇的成功轨迹。
但我们大部分人,却没有这样华丽的成长曲线。我们天生自我效能感比较低,一旦走出了舒适区,就会自我怀疑,就会感到困顿和厌烦。想要进步,想要成功,我们就必须去培养自我效能感。
时间回到7年前,我正在读高中。曾经在初中成绩还算不错,但到了高中之后,却因为学校差距,成绩在班内倒数。第一次考试除了几门主课,其他科全部都不及格。科目众多,而且作业积聚如山,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经过了将近一天的内心重建,我给自己定了这样一个计划。既然每一科都不行,那我就索性先把一科学好,其他的先暂时放一放,看自己到底行不行,选这一科是生物。
然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把其他科目的时间也匀给了生物。这样就保证了充足的练习时间,我把能做的生物练习题,全部做完,然后又增加了一套训练题。练习题几乎都是差不多的体系,所以再增加练习量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眼熟的、甚至做过的题目,就像一颗颗小糖豆,让重复的练习,显得成就感十足。
两个月之后的考试,我的生物课拿到了全班前三的成绩。而其他科,由于已经在谷底了,所以成绩也没有下降。在尝到甜头之后,我把优势逐渐扩展到其他科目。由于生物课的优势,我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完成练习。然后把时间放到其他科目上,最终,高一毕业我已经进步了20多名。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我获得成绩进步的关键。而这正是积小胜为大胜的鲜明例子,放弃全盘的固守,把力量集中在一小块的任务中,然后用最强的力量去攻破他。获得自我效能感,提升士气,进而争取下一阶段的胜利。
心理学中有一个“小成功”的概念,意思是说在为一个大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设定一些小目标作为里程碑,完成他们,去的一个个的小成功,有助于我们继续坚持前行,进而完成大目标。
这在我们学习新技能,走出舒适区来说,也是一样的。化整为零,由易到难,逐个击破,去刻意创造“小成功”积累“自我效能感”。然后积小胜为大胜,成功不就来了吗?
所以,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