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三十七(1206)
今天谈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特征的资源整合。
这一特征指向主题教学课程内容的资源整合。这里的资源不仅表现为文本的资源,还指儿童自身资源、教师自身资源,甚至环境资源——而这一切都体现了主题教学课程资源的运用。整合思维是主题教学的应有之意,在资源整合中更应发挥其作用。一句话,主题教学,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儿童社会生活、情感体验,实现主题教学课程的整体构建。
基于主题的教学内容整合,实现了语文教学内容的集约化。主题教学不仅兼顾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还充分重视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以及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主题教学需要丰富的、整合性的课程资源为教学供给养料,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课程资源整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
主题教学借助主题,牵“主题”一发,动听、说、读、写能力全身,以整合的方式,将语言表达、理解以及运用等能力统整在起,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在整体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从而把原先散落孤立的知识体系和人文内涵合成一个个“集成块”。主题教学很少进行纯粹的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语习文、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为了理解与表达主题,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推理等复杂的思维活动,进而组织语言、梳理思路、合作交流、恰当展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而然获得提高。
2.多样性
整合就是通过多种方式使一些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整合本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围绕主题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和累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先谈谈多样的课程资源:丰富资源来源
整合多篇文本比较阅读主题内涵的理解和领悟,不能仅仅依赖于有限的一两篇文本,这样会限制学生思维的空间。主题教学往往以主题为核心,补充大量相关资源。多篇文本比较阅读,既有同类文本比较,也有异类文本比较,这种比较式阅读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给学生多种体验。例如窦校长在教学《游园不值》时,引入多篇文本,既有《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等诗歌,又有《雪夜访戴不遇》之类的古文;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笔者引入《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由庚子国难看“愤青”的虚火》,这些文本大都与课文有着相似的精神气质或主题。当某种复杂的情感、博大的精神,具体化为有机的结构或有传承关系的链条之后,就很容易为学生形象地理解、接纳。前文提到的《雪夜访戴不遇》及其他标以“不遇”的诗文,其作用就是大致勾勒出“不遇之遇”的精神链条,由此,“不值之值”就成了学生可触可摸的感悟。
明天继续谈课程资源整合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