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摘自《非暴力沟通》引言(003、004页)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自己在交流中如何真实平和表达感受与需求,促进有效交流的达成,而且同样适用于咨询师倾听来访者的流程。
在今天的小组咨询约练中,来访者老师叙述了自己的家事,我们其他小组成员轮流用SFBT常见问句提问。刚开始是观察了解事情的具体细节,典型问句:关于……能再多说一些吗?当事件了解差不多以后,第三个老师先同理到来访者的感受:您身体非常不舒服,还能……还能……,真是太不容易了!请问您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个问句一下子开动了来访者老师情绪的闸门,她请求暂停一下,允许她在情绪里待会儿。稍后,开始回顾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不容易与委屈,当这些情绪与感受,被我们充分看到以后,她真的开启了自我反思与觉察。然后其他老师再接着运用奇迹问句陪她看清自己的需求,看到自己能做到的一小步,她自己的答案就汩汩而出了!
帮人的时候,先看到别人这个人,理解她的感受,感受出来了,解决之道才有可能开始讨论啊!
而我们惯常的思维反应往往是:发生了什么事?什么原因?怎么解决?解决了有啥好处?
焦点的思维模式则是:发生了什么事?——对方怎么看待的?给对方的影响?他的感受?——咨询前改变——想要的愿景及好处——解决之道一小步。
我们的惯性思维太容易跳过感受这一块了,所以当来访者的感受没能充分的表达出来时,接下来的访谈对方总有一些被堵的生硬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