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1、婴儿前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2、婴儿后期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
3、幼儿期
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
4、童年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内部发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认为生活必须首先是学校生活。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
5、青春期(12~18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40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7、成年期(40~65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8、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