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是一首献鱼祭祖的诗。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美好漆水和沮水,多种鱼类在栖息。有那鳣鱼和鲔鱼,还有鲦鲿和鰋鲤。做成贡品献祖先,祈求祖先降大福。
猗与:赞美之词。
漆沮:歧周两条河流名,均在今陕西省渭河以北。
潜:通“槮[sēn]”,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
鳣:鳇鱼,无鳞,肉黄,大者可达二、三丈长。
鲔:鲟鱼,长一、二丈。
鲦:白条鱼,长仅数寸,状如柳叶,鳞细而白。
鲿:黄颊鱼,尾微黄。
鰋:鲇鱼,无鳞。
享:祭献。
介:助,一说祈求。
景:大。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国风》是按国别编排,《雅》《颂》则以十篇为一组,以每组篇首的篇名为组名。
如《小雅》从《鹿鸣》到《鱼丽》十篇,就称为《鹿鸣之什》(伍、什是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某某之什”,即某某等十篇诗)。《大雅》从《文王》到《文王有声》十篇,就称之为《文王之什》。《周颂》从《清庙》到《思文》十篇,就称为《清庙之什》。十篇以上带有零数的诗篇,不另立篇什,就编排在最后一组篇什内。
《周颂》31篇,当产生于西周时期。
《臣工之什》:臣工、噫嘻、振鹭、丰年、有瞽、潜、雝、载见、有客、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