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聚会,我想我们还是慢慢来,让彼此更靠近更融合,不着急往前走。所以,中午的聚会,我先邀请大家用一个词来总结过往一周的经历以及感受,以及加入到共同体之后的不同。仅这个话题,大家就说了一个多小时,我也在边听边回应。先记下特别深刻的两三处吧!
第一深刻的是,朱朱老师提到的她和一位孩子母亲的对话以及对她们母女的帮助。朱朱老师把关键词命为“叛逆”,但听完后我会感到更多的是“理解”“融合”。朱朱老师让这一对母女可以坐下来好好对话,妈妈情绪流淌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而女儿从委屈、埋怨、不理解,慢慢移动到知道妈妈也是不容易的,去理解和靠近妈妈。她特别有创造地让妈妈做了一个仪式感的表达,让这位妈妈在倾诉之后,用一大团卫生纸代替过往的烦恼,并将这一团烦恼全部扔掉。那位妈妈用尽全身力气往远方扔掉“烦恼”,然后母女俩哭着抱在一起,关系便开始和解。朱朱老师没有专门学过心理学,但她却用到了一种表达性治疗的技术。这位母亲可以这样表达和整理,相信对于母女俩来说会是特别珍贵而又有力量的一次支持。
其次,是唯一一个全然谈到生活主题的小郑老师,她细细地去倾听了自己的弟弟,让弟弟在遭受挫折、心生不满之际,有机会得到姐姐的聆听和支持,从而慢慢整理自己,进一步向前。弟弟有着姐姐这样的陪伴真好。在这里,我也加入了一些小小的建议,帮他们促进对话的转换。比如,可以去看见弟弟这样烦恼的心意,他大概是看重公平竞争,想要被平等对待努力能得到肯定。比如,去好奇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二等奖,他有过怎样的努力?他又会怎么看这样努力的自己?此外,还可以迁移的未来,带着这样对自己的理解,以后还可以怎样做得更好?或者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自己可以怎样去应对?等等。
第三,是小何老师当新生班主任每天晚上十点左右回家,周末都还要接80多个电话的辛苦。他细致地做新生的适应工作,关注学生的状态。对于一位与父亲发生矛盾的孩子,他可以看到孩子愿意表达倾诉的长处,觉得愿意说就是一种信任,一种想要改善的动力。这份看见,对于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跟这位同学交谈了40多分钟,稳定了他的情绪。
其他的,有筱筱老师看到了她和朱朱老师的相视一笑,那瞬间感觉彼此的距离就被拉近,缘分在这一下子好像就建立起来,有了一份较深的连接。这里也有一份在共同体里彼此真诚表达的影响吧。AB老师对于学生“挑衅”行为的平静应对,进而去尝试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们想听的和“无用”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探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如何引导才是好。还有小夏、小勇、阿成老师等等对学生的关注、关心,以及有由此产生的带着爱的烦恼。等等这些,都是珍贵的表达。
这样的对话,让我体会到大家普遍在关注学生,观察员们也在简短的回应中说出了这一点,被大家的情怀所感动。对应到我们的内观觉察主题,不仅有多一些好奇:大家这样的身份认同,这样地关心付出,动力是怎么来的呢?会理解自己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希望走过这一季,大家心中会有明朗透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