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这一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教学时思考如何将这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学生对中国地图比较熟悉,让学生观察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复习了图形的放大、缩小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数值比例尺的特点,让学生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比例尺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线段比例尺。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学会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计算比例尺,以及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时,让学生独立解答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去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学以致用。

不足的: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形式,这一点两者的关系讲解的不透彻。

2、在计算比例尺时带单位化简比,学生不够熟练。

3、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 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归纳整理,加强学生的理解,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