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四·四】
题古迹能翻陈出新最妙。河南邯郸壁上或题云:“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严子陵钓台或题云;“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凡事不能无弊,学诗亦然。学汉、魏《文选》者,其弊常流于假;学李、杜、韩、苏者,其弊常失于粗;学王、孟、韦、柳者,其弊常流于弱;学元、白、放翁者,其弊常失于浅;学温、李、冬郎者,其弊常失于纤。人能吸诸家之精华,而吐其糟粕,则诸弊尽捐。大概杜、韩以学力胜,学之,刻鹄不成犹类鹜也。太白、东坡以天分胜,学之,画虎不成反类狗也。佛云:“学我者死。”无佛之聪明而学佛,自然死矣。
河南,地域概念,一般指黄河以南地区。也指行政区划,如河南郡、河南道、河南省、河南府等。辖区大小不一,中心地带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秦朝时期为三川郡,西汉初年改为河南郡,东汉、曹魏、北魏时期曾改为河南尹,隋文帝时废置,隋炀帝时复设,唐高祖时再次废置,改为洛州,河南郡成为别称,唐玄宗时期置洛州为河南府。邯郸自建置以来,在行政区划上从来没有隶属于河南郡等,不知为何袁枚写成“河南邯郸”,但邯郸的习俗、语言等与河南十分相近,“河南邯郸”的说法或缘于此。
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但此处邯郸二字,则是指邯郸梦,亦著名的“黄粱梦”。典出唐代沈既济《枕中记》:开成七年,有卢生名英,字萃之。於邯郸逆旅,遇道者吕翁,生言下甚自叹困穷,翁乃取囊中枕授之。曰:“子枕吾此枕,当令子荣显适意!”时主人方蒸黍,生俛首就之,梦入枕中,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为妻,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於是旋举进士,累官舍人,迁节度使,大破戎虏,为相十余年,子五人皆仕宦,孙十余人,其姻媾皆天下望族,年逾八十而卒。及醒,蒸黍尚未熟。怪曰:“岂其梦耶?”翁笑曰:“人生之适,亦如是耳!”生抚然良久,谢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稽首再拜而去。按:“黄粱梦”故事发生处位于河北邯郸市北10公里处的黄粱梦镇,根据唐代沈既济所著的《枕中记》故事而修建。俗称卢生庙,又称邯郸古观。始建于宋代,明、清时代及1984年均有大规模修复。
替,音tì,此处的意思是代替。《乐府诗集·木兰诗》:“从此替爷征。”
严子陵,即严光(前39—41),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字子陵。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东汉著名隐士。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14)》。
严子陵钓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富春江镇,因东汉严子陵隐居于此得名。严子陵钓台由东台、西台、严先生祠、石坊、碑园、钓鱼岛、富春江小三峡等景点组成,是富春江上的主要风景区。严子陵,名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东汉初年隐士。少时曾与刘秀同学,亦好友。刘秀即位后,严子陵不愿出仕,遂更名隐居,“披羊裘钓泽中”。刘秀再三盛礼相邀,授谏议大夫,仍“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老死于家,年八十。
蓑衣,音suō yī,用草编织成的,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也有用棕叶制作的,称为棕衣。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蓑衣与伞盖一类雨具相比,不仅避雨效果好,而且空出的两只手可以干活。不只是农民雨天喜欢穿,渔夫雨雪天垂钓时也常披之。晚唐诗人郑谷《雪中偶题》写道:“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不少古画中,蓑衣都是钓鱼爱好者的必置装备。明清时,雨季出行者大多都带蓑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了当时一条流行谚语:“上风皇,下风隘;无蓑衣,莫出外。”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化纤产品的出现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转而成为旅游纪念品和室内装饰品。
《文选》,指《昭明文选》。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李、杜、韩、苏,指李白、杜甫、韩愈、苏轼。
王、孟、韦、柳,指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元、白、放翁,指元稹、白居易、陆游。
温、李、冬郎,指温庭筠、李商隐、韩偓。
冬郎,即韩偓(约842—约923),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晚唐五代诗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
刻鹄不成犹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字面意思是雕刻天鹅不像还象鸭子,画老虎不成反而象狗。意思是学习摹仿要选好合适的对象,对象选准了,即便模仿失败,也会有所得益;而对象选错了,若模仿失败了,则一事无成。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初,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阯,还书诫之曰:“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书法史上,常认为这句出自初唐著名书法家李邕“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明人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题娑罗树碑后》作:“北海曰:‘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但唐人似未论及此语,新旧唐书也未载。四库全书版《李北海集》(为明人编辑)附录《遗事》:“李北海书当时便多法之。北海笑云:‘学我者拙,似我者死。’”这句实际上出自明代陈继儒《岩栖幽事》一书记载。考察文献,可发现李邕此话最早的出处,来自北宋名僧惠洪的《石门文字禅》一书,卷二十三《昭默禅师序》说:“李北海以字画之工而世多法其书,北海笑曰:‘学我者拙,似我者死。’当时之人不知其言有味,余滋爱之。”
学我者死。此语流传甚广,但并非佛祖所云。查文献可知,此语出自初唐书法家李邕。北宋名僧惠洪著《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三·昭默禅师序》载:“李北海以字画之工而世多法其书,北海笑曰:‘学我者拙,似我者死。’当时之人不知其言有味,余滋爱之。”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题娑罗树碑后》:“北海曰:‘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四库全书版明人辑录《李北海集》附录《遗事》:“李北海书当时便多法之。北海笑云:‘学我者拙,似我者死。’”此语则是辑录于明·陈继儒《岩栖幽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