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 第一章:开元新政之姚崇拜相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要杀郭元振了?
易中天:对的。
艺凡:郭元振可是功臣啊,在唐玄宗对太平公主的时候,太上皇李旦闻变登上城楼,正是郭元振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身份率兵前往护驾。他对李旦说:皇帝奉命诛灭乱党。没有别的,请陛下放心!稳住了李旦。
易中天:也为政变订了调子,是合法的。但阅兵玄宗却突然翻脸,以“军容不整”的罪名要将郭元振军法从事。只是由于另外两位新任宰相跪在马前苦苦哀求,才饶他不死改判流放。
艺凡:军容不整就要死?
易中天:不至于,如果想杀死,谁求情都会杀的。所以说是假装要杀。
艺凡:为啥要假装要杀呢?
易中天:玄宗不想要郭元振的脑袋,却想要他的职位: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艺凡:这个职位挺重要的啊。那让谁当呢?
易中天:姚崇。
艺凡:这是一位忠臣。
易中天:玄宗皇帝看中的,却正是这份忠诚。忠诚历来就是君主对臣僚的要求,只不过忠诚或忠臣也有两种。一种是谋臣之忠。他们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殚精竭虑替君主谋划,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敢冒风险也甘冒风险。至于所谋之事是否正当,则不在考虑之列。
艺凡:另一种呢?
易中天:另一种是贤臣之忠。他们当然会恪守君臣大义,为君主的事业鞠躬尽瘁。但这与其说是忠于君主本人,不如说是忠于自己认可的道德准则和社会理想。这就要求对方是英明的领袖,起码也是合格的君主。如此,贤臣才能借助君权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艺凡:幸运的是,李隆基正好是一个想做圣君的人。
易中天:姚崇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这好喝唐玄宗吻合这是事实,但担任了中书令也是事实,只不过要到两个月以后。原来的中书令,则被贬为刺史。这也是姚崇所为。
艺凡:什么理由免职的呢?
易中天:某次上朝,姚崇一瘸一拐。玄宗关切地问:爱卿难道有足疾吗?
姚崇说:没有足疾,只有心病。
玄宗问:病在哪里?
姚崇答:中书令秘密地进了岐王府。
久经沙场的玄宗皇帝立刻就听明白了。想想看,历史上哪一次政变不是因为内外勾结?尽管玄宗相信岐王作为自己的弟弟不会谋反,破坏政治规矩的人却必须严惩。朝野轰动,因为下台的中书令是张说。
艺凡:张说也很有名气。
易中天:是的,长安三年九月,国务委员魏元忠被张昌宗兄弟诬告谋反,女皇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全体宰相组成合议庭,让魏元忠与原告在御前当面对质。于是张昌宗提出,传张说出庭作证。他的理由是:魏元忠妄议陛下老迈年高,乃是此人亲耳所闻。没想到,张说进去后却一言不发。魏元忠沉不住气,高声叫道:张说,难道你要伙同张昌宗诬陷我吗?张昌宗则胜券在握,气焰嚣张地催着张说赶快作证。
艺凡:张说怎么说的?
易中天:他先是斥责魏元忠:身为宰相,怎么像贩夫走卒一样没有见识!然后禀告武则天:陛下明鉴!当着陛下的面,张昌宗都可以把人逼成这个样子,不难想象在外面何等猖狂。臣不敢欺君,臣确实不曾听见魏元忠有过不当言论,反倒是张昌宗许以高官厚禄,要臣信口雌黄。
艺凡:让人刮目相看。
易中天:中宗即位后,他从放逐之地被召回京城,后来又跟姚崇和郭元振一起成为李隆基的太子党。只不过在与太平公主的斗争中,郭元振保住了相位,张说被排挤到洛阳,所以都在七月三日的事变中立下汗马功劳,姚崇却由于被贬到外地而与此无缘。因此张说下课,以及其他“七三功臣”纷纷被贬,便被认为是姚崇的嫉妒所致。其实不然。
艺凡:不是这样吗?
易中天:玄宗不是睿宗,更不是中宗,岂是姚崇所能左右?说到底,他的翻脸不认人,根本原因是要开创新纪元。别忘了,新皇帝的新年号可是叫做“开元”的。走马换将,不过意味着启动新的程序而已。
艺凡:那么,姚崇能让玄宗开门红吗?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宋璟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