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些解读是如何从《关雎》里看出含蓄内敛的,至少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是浪漫大胆率真温柔,尤其是后四句,完全像是痴人的天真梦话,借一口酒就敢直言吐露自己的梦想。
关于《关雎》的作者自古以来也是众说芸芸,《诗序》说是歌咏后妃之德的,《鲁诗》称之为大臣刺周康王好色晏起之作,现代学者有两说,一是为贺新婚所作,二是描写上层男女爱情的诗歌,不管哪一种,我觉得都脱离不开“爱美之心人皆有”这句话,因此我的观点又有所不同,我认为《关雎》的创作出发点可能只是诗人看到采荇的淑女,所以引发了一些发自心底的爱慕和感叹,正如王国维在《风诗类钞》宣扬的那样:“《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大胆的无关风月的欣赏,或许就这么简单。
浅显地接触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风民俗后,我一直在想,含蓄内敛究竟是不是这个民族的最初面貌呢?现在看来,目前的大众观点与他的本来面目显然是有很大偏差的,结合语境,民风淳朴恐怕也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个意思,刨根问底的话,私以为这锅怕是得宋明理学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