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女儿深夜刷手机、白天打瞌睡、对抗校规,焦虑的母亲在咨询中发现:问题不在孩子,而在自己的视角。
“我女儿晚上不受控制玩手机,白天上课打瞌睡。学校不允许带手机,她非得带,我还得帮她撒谎说没带。”一位高三学生的母亲在咨询中倾诉着自己的无奈。
“她刚刚打电话,估计又是要请假。不知道这种状态还能不能坚持到高考?我和她爸爸都特别无力。”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尤其是高三这个关键时期,许多家庭都会陷入类似的对抗循环:父母越是管教,孩子越是反抗;越是设定规则,孩子越是要突破界限。
01 对抗成瘾,不是手机成瘾
兆鹏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孩子是对抗成瘾,是自由成瘾。她并不是真想玩手机,而是享受抗争赢了的感觉。”
在青春期,孩子通过对抗来确立自我界限和独立性,这是心理发展的正常过程。但如果这种对抗行为过度,往往是因为孩子从中获得了不恰当的正反馈。
每一次对抗的“胜利”,都强化了这种行为模式。渐渐地,孩子陷入“为对抗而对抗”的循环,甚至忘记最初为什么要对抗。
02 转换视角,看见孩子的优点
当被要求从描述中找出孩子的优点时,这位母亲一时语塞。兆鹏老师引导她:“孩子在学校很痛苦,但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仍选择坚持去学校。这难道不是善良和体贴吗?”
我们常常对孩子的缺点如数家珍,对优点却视而不见。
通过重新解读孩子的行为,母亲逐渐看到了不同的一面:孩子会完成每一项作业(守规矩)、会安排自己的生活(独立自主)、即使在痛苦中也坚持上学(有责任感)。
视角的转变带来态度的转变,而态度的转变才是沟通改变的开始。
03 真正的支持,不是妥协而是理解
当孩子抱怨被安排在“又脏又臭又贱”的男生旁边时,兆鹏老师建议的回应不是讲道理,而是先共情:“这个老师太可恶了,我们不上学了!”
孩子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被理解的感觉。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的站在自己一边,反而往往会放松对抗姿态。相反,当父母急于纠正和说教,只会加剧对抗。
真正的支持是传递:“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站在你这边”,而不是“你应该如何适应现实”。
04 欣赏与讽刺,取决于内心真实态度
母亲尝试用学到的话术表扬孩子:“你真棒,晚上玩手机白天还能坚持上课。”但这样的话术往往被孩子听出讽刺意味。
兆鹏老师指出:同样的话,是讽刺还是欣赏,取决于说话者的胸怀和真实态度。
如果内心焦虑、不满,再漂亮的话术也会被感知为操控。只有真正调整心态,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言语才会具有真诚的力量。
家长的修行不是学习话术,而是拓展内心的容器,真正接纳孩子可能成为的任何样子。
下一次,当孩子深夜还在刷手机,也许我们可以先放下焦虑,轻轻敲门问:“要不要一起吃个宵夜?”而不是举着教育的大旗发起另一场对抗。
孩子的对抗往往是对连接的一种呼唤,他们真正想说的是:“看看我,理解我,爱我本来的样子。”
父母的修行之路,就是学会从对抗的硝烟中看见那个正在成长的生命,学会用欣赏取代批评,用理解取代说教。
高考终会过去,但亲子关系却是一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