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篇文章:思考可视化
1974年,3M工程师亚瑟·莱(Arthur Fry)提出了便利贴的概念,随后便利贴就产生了。现在这张小贴纸成为思考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课堂上可以让每一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讨论时将所有便利贴粘贴在一起,让大家都能看到每一张便利贴上的内容,开展对话,讨论后标记出作为小组结论的文字,进行小组的汇报交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 “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在静悄悄的课堂中,沉浸的深度学习,才能真正促成学生的自觉学习激发其思维火花,形成其对认识的渴望等,最终使他们从掌握真理中获得愉悦。虽然写只有短暂的5分钟,但是你可以看见课堂上的每一名学生都写得很认真、仔细,慢慢梳理他们自己的思考,尝试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形成自我表达。在这5分钟中,学生的思考从隐性走向显性,思维从模糊到清晰。
接下来的5分钟同停合作里,借助这张小小便利贴所呈现的内容,学生表达自己,然后去了解他人的想法,讨论中碰撞新的思考,不断完善观点,相互学习,进而凝练出小组合作的思考成果。这样的合作下,每个人的想法都成为小组合作的“基石”,课堂的讨论学习变得真实可见、充分高效。
第二十四、二十五篇文章: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简单。首先,问题的设计很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其次,规则清晰很重要。小组对话并不是几个学生坐在一起,你一嘴我一嘴就可以产生效果。小组活动要有明确的规则,学生通过思考一表达一倾听一修正的过程,学会组织语言、说清想法、吸收观念、调整想法,最终深化自己的知识。最后,反思评价很重要。每个活动后都需要反思: 分工怎么样才合理?小组合作当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有哪些可以修改得更好?组长与组员之间有一个固定的评个准则,评个的维度可以从合作态度到完成质量,再到成果合新。组员之间,小组之间还可以进行与评,教师也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这样的多维度评价才能够有参干整个小组直至全班的共同进步。建立一种促进个人努力、组内成员相互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以免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流干形式。在从“教师中心”向“以生为本”转变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多。如何让每一次小组讨论都能有效?如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小组讨论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这是需要教师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回溯与总结的。
第二十七篇文章:平衡
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往往需要放慢速度,给予时间。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呢?余文森教授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是: 有效学习有三个考量指标,即学习速度、学习效益和学习体验,三个维度必须同时考虑,只注重单一的维度,很难实现高效学习。在反思这节课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了四个方法来帮助大家找到学生活动与课堂容量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一、整合活动任务,达成多维度学习目标;二、围绕真实学情,精准校正知识盲区;三、限时课堂活动,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四、整体把握进度,科学调节课堂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