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开篇语,我们耳熟能详。
许多年前,我执教初中语文,曾根据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指导学生对这句话这样释义: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经常温习,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吗?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并不这么简单。
既然朱熹谓其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南怀瑾老师对此句也有别裁,说明此句大有深意。
学而时习之,南怀瑾老师要我们注意这个学字。南老师认为,这里的学,是指做学问。
何谓学问?南老师说:
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
如果单单以为读书就是学问,那就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
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
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
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读到此,我想起小时候我们村落的一些望族的掌门人、主事者。他们中很多人并没读过几年书,学问谈不上,知识也不见得渊博。但他们的为人处世能力一定是可圈可点的。
他们都是有学问之人。所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大家族事务,支撑起一个大家,同心奔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诠释的正是这样的道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南老师说:
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
这就是学问。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学而时习的时,是指随时随地、时常、经常。
习,是指习得。是指在生活中,当然也包括书本上,随时随地感、知、思、悟、得、行。
每当学而有得,总会会心一笑,所以才会不亦说乎。说,在这里读yue,义 同悦,愉快之意。
因此,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的理解,并非是我们初中课本中浅显的释义。
而是指学习的过程必然要历经艰苦的。南老师说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悦者,是指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惟有经历“苦”的过程,我们才会时有所得,才会品味到那份学而有得的快乐。
有如我们历经这三个多月的研修学习。课堂上的心弦轻叩,课后温习的不亦悦乎,每日一写的日渐精进......
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收获了无尽的欢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