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影响“柔韧性”的因素

“筋长一寸,多活十年”,这句话耳朵里已经听得起茧子,中医理论体系和西方的循证医学体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医中的“筋”和解剖体系中的肌肉或者筋膜可能是一样的,如果“筋”是指肌肉筋膜之类,这句话便描述了柔韧性对于人体的好处,不过凡事皆有度,一位追求柔韧性是不是好事,得具体看待。

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的柔韧性是这个人的关节活动度足够大,比如可以做到诸如一字马等高难度动作,实际柔韧性的定义是指在关节所能达到的最大角度下,任然具备功能,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关节活动度,这是一个误区,最近经常听到关节的 over extention,也就是指被过度拉伸的情况。凡事皆有度,只有合适才是最好的。

关节活动度的受限可能是由于运动控制或者客观存在影响关节活动的因素。运动控制简单来说是大脑对于身体的控制出现问题,比如抬肩膀这个动作,正常情况可以到170~180º,但是当肩肱节律出现问题的时候会明显出现角度的不足,相应的增加控制就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个问题。客观存在的限制因素可以从力学、化学、神经三个层面去了解,所谓力学是指关节、结缔组织出现问题;化学层面去看,可能是因为炎症,炎症可能来源于感冒、感染等;神经层面更多的是神经易化现象。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关节限制因素里面,力学层面去看,肌肉本身的影响可能并不大,反而更多的是结缔组织的影响,对于成年人来说,当出现肌肉过度肥大造成挤压,或者trigger point(很多种翻译,比如扳机点、触发点)出现,才会出现对活动度的影响。

基于这些内容,想到之前有段时间很火的争吵论点“拉伸是否有用”,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作为一个工具存在即合理,就像你不能说菜刀能伤人就否定菜刀的价值一样。但是拉伸作用机理是什么,总归要弄清楚,什么时候有用,什么时候没用也要搞清楚,不存在万能工具,同理按摩也是一样,作为工具,只有合适不合适,这种情况能用或者不能用,仅此而已,不存在所谓的高低贵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