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一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
孝心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更需要善意的技巧和机关。
“无用之人”和”被需要”心理状态是人生中老年阶段最纠结问题的首选。
这个问题解决处理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到老人们的幸福指数和他们尊享共知、安度晚年时的那种踏实和心安。
一一歐陽
大爱无边、大孝无间,大智若愚、大家风范。
上大学的时候,记得一次病房实习,意外晚归,带队的教授让我们在他家里撮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晚餐结束,桌上杯盘狼籍,几个同学抢着洗碗,“不急,有人洗。”教授轻轻阻止且笑容满面。
他将碗筷迅速收入水池,冲去油污,然后,轻轻地走到他八十多岁高龄的老母亲身边:
“妈,洗碗喽……”
大家一下子愣住,不知所以然。只见老太太一改餐桌上的所低调委靡,精神焕发地走到水池边,慢腾腾地开始洗碗,而教授则兴高彩烈的和我们一起聊天。
老太太花了近半个小时把碗洗好,教授高兴地说:“妈妈,您辛苦了,歇歇吧。”说着,他拿起毛巾,给母亲擦擦手,然后搀扶着母亲回了房间,很快他又返回厨房,把碗又重新洗了一遍.....
教授对着诧异的我们说:
“做母亲的没有不想为孩子做点什么,即使她老了,在她眼里,儿子永远需要她的帮忙和支援。”
故事短小精干,但教授的做法,让人印象深刻,心存敬然。
可以说......
他是用真正的智慧地在践行孝道。
他是用大爱在给我们示范。
一般子女只会注意到老人需要关爱,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老人也需要爱的付出,他们享受“被子女需要”的那种存在感。
在父母眼里,为孩子付出天经地义,被“孩子们需要”早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越是年老体衰,越需要付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们找到生活重心并以此感到心安。
让母亲洗碗,母亲就会感到儿子需要她,会过得安乐踏实,开心整天。
故事的哲理在於,我们在孝敬父母、赡养和帮助父母之外,还要留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我们需要他们的支持和帮助,需要他们用微薄的劳动和付出来表达对子女们的爱恋。
倪萍在她的《姥姥语录》里曾写过这样一件事:
她让八十多岁的姥姥整理报纸,哄骗她说,电视台会负责回收,每月会给报酬,姥姥做的十分认真,而倪萍也真的按照“回收标准”,按时给姥姥开工钱。
一辈子没挣过工资的姥姥,在晚年,得到了尊重、认可和肯定,把整理报纸这件事做的既认真细致又心甘情愿。
其实,老人们自我价值在晚年的树立和支撑,也是他们快乐和长寿的渊源。
父母们年纪大了,做子女的并不要什么事情都做的十全十美,什么事都不让他们操心添烦,他们会认为自己对子女后辈没什么用处,会有强烈的挫败感。
“无用之人!”
“被需要”的那种心理诉求。
才是老人们晚年心中最纠结问题的首选。
我的父亲95岁去世,岳父93岁依然康健,在他们九十岁前后,都曾有过类似的想法流露,感到在家庭成为“无用之人”有强烈的“被需要感”。
这其实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心理问题,做为子女,应该找些老人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去做,提一些常识的问题让他们决断,让他们在操心和简单的劳动之中淡化“无用之人”和”被需要“之间的那种烦恼和纠缠。
只有被最亲近的人需要,最终才能让老人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与家人共处快乐的根源。
2019.11.14日(农历己亥年十月十八)彥來记於重庆沙坪坝区高滩岩陆軍軍医大学旁,徐之味大酒店老友相逢之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