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一段时间的事业低谷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概念,是邓宁克鲁格的“达克效应”,说的是一种自我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得认为自己比正是情况更加优秀,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最后慢慢懂得谦逊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
我想这个“恰当的训练”就是批判性思维实现的过程。
于是对照书中的思维层次,我发现我还处在一个中间的阶段,虽然经常有在反省自己,但是总是挑自己想去反省的部分去思考,会给自己的一些错误找借口和心理安慰。因此在看完书后不得不承认了很多自己之前不愿意承认的自己的错误思考方式。从前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可以做到有批判性得去看各种事件和观点,而在学习过书中梳理的批判性思维认知特质后,明白了自己的片面。
反思自己这几年的经历,当我处于“绝望之谷”的时候,总是为自己辩解,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回避自己本身的问题,比如准备第一次考试过程艰难又令人沮丧,没有考到想要的分数之后会对别人说是因为工作太忙事情太多时间不够,或者我自己考试会紧张就是不适合考试,从小到大一考试就不行了不代表我自己不行之类的原因。其实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够自律和没有足够的毅力坚持下去。这会令我自己觉得非常羞耻,不愿意直接面对。现在看来为什么当时没有考出来,问题完完全全在我自己,而不是工作及其他不相关的原因。因为我不想承认自己“普通”“平凡”“和别的人一样”需要很强大的毅力和坚持。
现在看来这种情况出现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我们避开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不愿意打破当下的舒适氛围,因为害怕受到实际的打击跌入“绝望之谷”而原地踏步,并且说服自己的认知是高于常人的,靠着对自己的诡辩避开了反省自我。而这本书给了我捅破窗户纸的勇气,摒弃自己既有观点,从细节的事情开始,梳理自己的思维。
对我来说,第一步大概就是跳脱个人中心的框架,开始接受自己从前不喜欢,不认同,讨厌接受的观点。以往讨厌反对自己的声音,而现在开始让自己倾听这些声音的源头。这也是书中一个非常中心的概念。我试着跟身边的人探讨我自身的缺点,从讲述中探讨这些缺点的源头。比如我自己非常喜欢依靠自己的喜好做决定而不过多考虑未来的发展走向,看起来是我自己的性格导致的,最后探寻源头发现实际上是因为曾经经历过一次大的事件,见过生命转瞬即逝,对我造成不小的冲击,导致我自己不再关注未来未知的东西,因为我的既有观念变成“不知道明天什么时候自己就消失”于是选择当下开心就好。有了正确的思维之后,再做决策就会避免即刻满足的倾向,我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
我们的自身思维体系存在着不完善,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整且科学的思维模式框架,帮助我们改善自己,提升自己。这本书被我当作一个具体的方法论工具放入了日常反复阅读和思考的清单里,希望自己可以重塑我自己的思考逻辑和个人品质,简简单单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成为未来可以努力做到的目标。也许人生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