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贺敬之《回延安》)【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作者采用这种形式表现出重返延安的欢快和亲切的感情。衬字“来”将“杜甫川唱”和“柳林铺笑”顿开为两个鲜明的四字句节奏,使喜悦的感情,在延长的音节中得到表露。】
(2)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伐檀》)【衬字的使用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兮”其""于""言”"薄"等衬字。"兮”字最具有代表性。句中其正字为两音步的四字句"坎伐檀,置之河干”,”兮”为衬字】
(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楚辞用”兮”作衬字更是其特色。主要形式是六字句,”兮”字有声无义,不算在六字之内,是衬字。《九章》里”兮”的出场频率之高,几乎到了无句不”兮”的地步。”兮”在楚辞的表达上是抒发情感的手段,也具有诗歌节奏调整和补足音节的效果。有时在上下对称的长句中,还起着句读的特殊作用。】
(4)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吴文英《唐多令·惜别》)【上下阕不整齐,运用了衬字:也。这个“也”是可有可无的,只不过是为了朗读或者演唱加上去的一个字。所以,严格意义上,这应该是是曲,而不是词。】
(5)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一)霎儿晴,(一)霎儿雨,(一)霎儿风。(李清照《行香子七夕》【只有“一”是衬字的时候,才符合格律。】
(6)倘若你也是个“婚姻困难”,想正儿八经找个对象要求教我们老乐,那可得注意,别喊错了人。(林文洵《老乐这个人》)【“正儿八经”即“正经”。其中的“儿”、“八”两字无意义,只是起衬音作用。用记义和记音相结合的方式构词,既体现出汉语词由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的趋势,又是将口语引入书面语,丰富汉语词汇的有效方法。浓郁的口语色彩,十分生动、形象。】
(7)房间没人收拾,弄得到处灰蒙蒙,皱巴巴,凌乱不堪。(茹志鹃《着暖声的雪地》)【“皱巴巴”就是“皱”,“巴巴”二字无意义,只是单纯的构词手段。类似这样的现象相当普遍,既保留了口语的特色,又有书写的固定形式,悦耳的音节常常起到突出事物性质与特征的作用。】
(8)如若在金銮殿让坐沙发,软拉巴儿地卧在里边,岂不有损龙威吗?(赵大年《公主的女儿》)【“软拉巴儿”就是“软”。“拉巴儿”是衬字,只记音不表义。以音衬义,突出了“软”的形象和特征。】
(9)锁成老汉六十岁了,一辈子心眼儿窄巴,经不住个大事儿。(王润滋《内当家》)【“窄巴”就是“窄”的意思。添上一个垫音“巴”,构成双音节的形容词,衬字修辞在此发挥构词作用。】
(10)硬格巴的票子撑起来了月亮婶的腰。(李雄高《三拜月亮婶》)【“硬格巴”就是“硬”,“格巴”是记音的衬字。以音衬义,使人联想到“硬”的程度与状态。柔软的纸票竟能撑起月亮婶的腰,金钱的力量,穷困农民摆脱贫穷的神态,被描写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