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建设性是指教育能帮助孩子完成基本的心理建设,包括建立健全而健康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流程,以及应对具体情景的基本策略与做法。发展性是指教育能帮助孩子发展相应的能力和品质,促进孩子的自我发展。建设性和发展性是检验教育效果的关键指标。孩子愿意并善于从错误中改变完善,是家庭教育效能的重要体现。
]② 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表现,家长首先要进行教育应对定向:我可以通过这个问题的干预和支持,帮助孩子发展什么学会什么,这样才会让具体的教育行为和过程具有建设性和发展性。比如孩子不认真做作业,则需先了解是什么情形导致孩子不认真做,然后明确需要发展的能力和品质。家长可以这样开始了解和引导:“你的同学中有没有不太喜欢做作业的?...你喜欢做作业的程度10分是非常喜欢,1分是很不喜欢,你是几分?...(假如孩子说6分)还好,还有6分的。关键是你还坚持完成的。你是怎么让自己坚持的?...如果你让自己发展些什么,你喜欢的程度会有所提升?...”在做作业上,孩子可能要发展的是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专注力、自控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安排能力等等。
③ 家庭教育不能停留在纠错和制止不当行为,而是要致力于帮助孩子发展积极健康的行为来替代无效与有害的行为。孩子对于具有建设性和发展性的帮助会更加容易接受和做出积极的响应。比如孩子生气就骂人,家长可以这样引导:“生气时确实感到压抑或憋屈。不爽的情绪是需要释放缓解的。用骂人来获得释放与舒缓后,我想你也知道这不是文明的方式,对你的形象很不利,是不是?...那除了骂人,你还用过什么方法来释放压力缓和心情?...如果尝试把你对别人的不满说出来,你会怎么说?...”
④ 家长总想着改变孩子,结果非但没能改变孩子,却引发了亲子冲突,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如果家长能自己先来一些改变,或许能带动孩子的改变。不过,我们提醒家长不是为了改变孩子而去改变,而是为了改变自己而去改变。这恰恰是给孩子一个自我负责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榜样。家长不是去逼着孩子改变,而是为孩子的自我改变营造条件。
⑤ 改变终究是当事人自己决定的事情。当孩子意识到现状对自己不利(觉察),当孩子认为改变对自己有利(动机),认为改变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价值),也认为自己是可以改变的(效能感、信心),知道自己想要改变成为怎样的状况(目标),也知道如何达成这份改变(策略),自愿地采取行动(承诺),并在改变的过程中能持续地得到积极的回应和支持(援助),同时,家长也尽可能处理环境中不必要的诱惑和干扰因素(氛围),那么,改变将会发生。孩子自然地在成长改变。越相信孩子会自愿改变,家长就可以越淡定地提供发展支持,而不是相反地成为孩子成长发展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