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化评述
① 概括化评述是指叙说一个人出现或遇到的问题情况时所做的总结性、结论性和评价性的论述,这容易将问题归咎于个人特质或者缺陷(所谓“贴标签”),不利于个人建立改善问题的信心。
② 成人的概括化评述容易上纲上线,并可能会把所有责任推给孩子,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无助于激励孩子改善成长。比如说孩子:“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你做作业怎么总是要这么磨叽呢!”“为什么你要对我隐瞒?”
③ 概括化评述会导致当事人忽略细节和人际互动,回避了责任分析,不利于检视和调适行为,也就无法真正改善问题。比如说孩子:“别人惹你你就不能让着点吗?为什么一定要打回去呢?一天到晚给我惹事!”“为什么你总是要去招惹别人呢!?”“老师批评你你就不能好好听吗,为什么要跟老师顶嘴!?”发展性回应最好是这样:“别人是怎么惹你的?...惹你之前你们之间有发生什么情况?...你是怎么回应的?...你的回应是恶化了事情还是化解了事情?...”
④ 避免概括化评述,就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叙说,并尽可能使用具体的动词、名词、量词等词语来进行复述表示了解了也理解了。比如:“这么说,你觉得老师只看到一部分对你不利的情况,然后就只是批评你,所以你觉得不公平心理不服,就情急之下为自己申辩了,让老师觉得你对他不敬。据说你还说了脏话。”
⑤ 我们建议家长就事论事地对待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不贴标签,不做道德审判,不轻下预判,也不简单表扬和泛泛地鼓励;避免将孩子的成就归功于天然的聪明,而是引导孩子肯定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所选择的有效的方法。
⑥ 当遇到孩子使用“总是”、“一直”、“从不”、“从未”、“就是”、“肯定”等措辞时,家长最好能及时进行引导突破。比如:孩子认为老师一直都没有表扬过他。家长则可以回应:“真的一次都没有吗?...是否‘偶尔’也有过一两次?回想一下...”孩子认为老师今天批评他就是不喜欢她了。家长可以回应:“你确定吗?...老师批评你的意图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孩子认为他肯定考不到好成绩。家长可以回应:“你期望的好成绩具体是多少?...你的哪些有效行动让你取得了目前的成绩?...你还可以有什么新的行动和努力?...当你采取一些新的行动是否可能让结果有所不同?...”孩子说老师认为他是个坏学生,家长可以回应:“什么行为让人这么看你?...如果你改善了这些行为,别人还有什么理由这么看你?...”通过引导孩子聚焦于行为来化解评判的负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