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
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
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hi,我是悦啊。
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
地铁里大声讲电话的乘客,让我们莫名的烦躁;朋友圈儿晒幸福的闺蜜,让你隐隐不快;会议上侃侃而谈的同事,让你坐立不安。
我们总认为这些情绪,源于他人的不当行为,但心理学告诉我们,那些刺伤里的他人特质,或许正是你体内未被照见的心理阴影。
当我们对别人不停产生评判的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深思,到底谁在承受痛苦?
假如你观察某人,并发现这个人在你眼中不顺眼,你自然会生起种种情绪,比如生气或烦恼。
然而那个人,仍是他原来的样子,他展现的只是他本来应有的面目,而这种面目在他的生活中是稳定持续的,你却因为他展现了他本来的样子而感到烦恼。
这不禁让人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缺乏一定的智慧呢?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很多时候问题不在别人身上,而是在我们自己身上。
因为那个人就是那样的一个人,他不仅对你这样,对任何人他都是这样,可你却不愿意接受他本来的模样。
这就像是你在路边,无意中踢到一块石头,然后感慨,这块石头为什么这么难看,为什么这么硬,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你可能因此感到非常气愤。
如果有人这么做,我们可能还会认为他有些神经病,但事实上,我们自己在评判别人时,其实也是以类似的心态在行事。
当我们走在街上,突然看到一个行为粗鲁的人,我们可能心中不满。
思考这个人,怎么可以如此没有素质,即使回到家中,这种怒气也可能仍旧挥之不去,实际上,都是我们的头脑在与其他人表现出的样子发生冲突,从而在无意中折磨自己。
然而,这恰恰表明了我们自己的智慧尚不足够,我们脑中固有的那个关于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期望,需要被转化为接纳和允许,允许事物按其自然的方式去展现,无论你如何不允许,事物仍然以它本来的方式存在!
就像我们走在前进的路上,途中遇到一条河流,你应该立刻思考的是,面对这条河流,我应该怎么办?
是选择乘船渡过,还是绕道而行,而不是固执的纠结于为什么会再次出现这条河。
其实我们在工作中,如果有人给你制造障碍,那么你所面对的是障碍本身,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提升自己或学习新的技能来克服这些障碍。
当你越过障碍,走的足够远时,回首望去,你会发现那些设障碍的人,实际上是帮助你学习了应对挑战的技能。
事实上,一旦学会了允许事物表现其本来面目,你就能将自己提升到事物的对立面之外,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视角。
在这个时候视角下,你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更加简洁有力,那些曾让你烦恼的事情亦会随之烟消云散!
我记得张爱玲有一句话:“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余的你。”
这句话就充分说明了,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大千世界,心无外物,见天地,见众生。最后见的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