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作教学问题及提升策略

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多年,我在引导学生突破写作瓶颈的过程中,始终被几类关键疑问困扰,具体如下:

(一)“模板依赖”与“真实表达”的平衡难题

初中阶段,为帮助学生快速搭建写作框架,常会引入各类体裁的模板(如书信、演讲稿、议论文的固定结构)。但教学中发现,过度依赖模板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方面,部分学生机械套用句式,写出的内容“千人一面”——比如写“环保主题”作文,几乎都用“Our earth is in danger. We should plant trees.”这类缺乏个性的表达,甚至忽略题目中“结合自身经历”的要求;另一方面,少数排斥模板的学生,因未掌握基础结构,作文逻辑混乱,想到哪写到哪,连“开头引入—主体论述—结尾总结”的基本框架都无法完成。

疑问核心:如何在教授结构规范的同时,保护学生的真实表达欲,避免写作沦为“模板的堆砌”?

措施:为了保护学生的思维,可以带学生审题,并给与一定的核心词汇和句子框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选择句子框架和表达方式,而不是给与一句话,框柱了学生的思维。另外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版本的两篇范文,并让学生赏析其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较好的学生,一定要要落实好词好句,并将其贴在笔记本。之后要过关。三是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提升语言表达的技巧,如增加细节性描写。重点是提供框架,而不是内容,让学生思维得到解放。

(二)“语法正确”与“内容丰富”的优先级矛盾

初中生的语言储备有限,写作中常出现“为求语法正确,牺牲内容深度”的情况。例如写“我的周末”,学生更倾向于用简单句“I got up at 8. I ate breakfast. I did homework.”,而非尝试加入细节(“I woke up late at 8 because I stayed up reading a storybook. My mom made my favorite egg pancakes for breakfast, which tasted sweet.”)——他们担心使用复合句、形容词会出错,宁愿选择“安全但干瘪”的表达。反之,部分敢尝试复杂表达的学生,又因语法错误过多(如时态混淆、介词误用、主谓不一致),导致作文可读性差。

疑问核心:教学中应优先纠正语法错误,还是先鼓励学生丰富内容?如何让两者形成正向促进,而非相互制约?

措施: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而定,对于常犯的语法错误要进行面批,背诵过关,同时对于7~8年级来说,一定要多鼓励使用从句。同时对于一些重点的句子要背诵默写过关。更为重要的是,平时作文要进行限时训练,让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一篇初稿。并进行讲解提升。

(三)“单一评价”与“多元需求”的适配问题

传统写作评价多以“分数+语法纠错”为主:教师用红笔圈出错误,标注“时态错”“缺冠词”,最后给一个分数。但这种评价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因满篇红叉失去信心,不知道“从哪改起”;

2、中等水平的学生虽能修正语法错误,却不清楚“如何让内容更生动”;

3、优秀学生则缺乏“如何让表达更地道”的进阶指导。

疑问核心:如何设计分层、多元的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反馈中找到明确的提升方向?

措施: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定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及要求,如之前交白卷的同学,如果他能够写出一两个正确的句子,那就要积极表扬;如果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够写满全文且没有语法错误,那就是进步。对于尖子生如何能够加入更多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那就也进步。

(四)“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的衔接断层

课堂上,通过“范文分析—句型练习—片段写作”的流程,学生能完成指定任务(如写一个“节日介绍”的段落);但课后独立写作时,却常出现“课堂会写,课后不会”的情况。比如课堂练过“用‘firstly, secondly’组织观点”,但课后写“如何保持健康”,学生仍用“and, then”堆砌句子;又如课堂分析过“书信的格式”,课后写邀请信时,仍会遗漏“落款日期”或“称呼”。

疑问核心:如何让课堂上的写作技巧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避免“课堂与课后”的脱节?

措施:要弄清楚学生脱节的原因,是因为考试压力,还是语言基础不扎实或是其他原因,需要针对性的提升,平时可以加入限时写作来提升抗压能力,语言基础可以通过面批、背诵默写过关等方式来提升。

        另外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提升写作能力

(一)主题积累:建立“个性化素材库”

  按“校园生活、家庭故事、社会热点”等主题,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素材本”,记录三类内容:① 地道句型结构(如表达观点的“I think...because...”“In my opinion...”);② 细节词汇(如描述心情的“nervous, proud, disappointed”,描述场景的“sunny, crowded, quiet”);③ 自身经历(如“一次失败的演讲”“和朋友的约定”)。写作时,学生可从素材本中调取“结构句型+个人细节”,既保证框架规范,又避免内容空洞。

(二)以“分层任务”为抓手,平衡“语法与内容”的优先级

不同水平的学生,对“语法”和“内容”的需求不同,需设计“阶梯式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内进步:

1. 基础层(语法薄弱型):“先正确,再丰富”  

  任务聚焦“语法准确+简单完整”:比如写“我的爱好”,要求用“一般现在时”,包含“爱好是什么+每周做几次+为什么喜欢”三个要素,允许用简单句(如“I like reading. I read books twice a week. I like it because it makes me happy.”)。教师评价时,优先标注“时态、主谓一致”等基础错误,修正后再鼓励加入一个细节(如“I like reading storybooks. I read them twice a week before going to bed.”)。

2. 进阶层(内容单薄型):“先丰富,再优化”

  任务聚焦“内容细节+句式变化”:同样写“我的爱好”,要求用“至少一个复合句+一个细节描写”,比如“I like reading storybooks, which take me to different worlds. Every Sunday morning, I sit by the window and read for an hour—I especially love the part when the hero solves problems.”。教师评价时,先肯定“细节丰富”,再引导优化语法(如“take”改为“take me to”)。

3. 提高层(表达单一型):“先地道,再创新”

  任务聚焦“表达地道+观点独特”:比如写“环保”,要求用“连接词(however, besides)+ 个人建议”,避免“we should...”的简单句式,尝试用“I suggest we...because...”“One small way to help is...”。教师可提供“地道表达参考”(如“reduce plastic use instead of just saying ‘protect the earth’”),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提出具体方案。

(三)以“多元评价”为驱动,解决“反馈适配”问题

好的评价不仅是“纠错”,更是“指路”。需建立“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反思”的多元体系,让反馈更精准、更有温度:

1. 教师评价:“分层评语+重点标注”** 

  对基础薄弱生,评语侧重“鼓励+具体改进点”(如“时态全部正确,很棒!下次可以在‘爱好’后加一个例子,比如‘I like reading, especially Harry Potter books.’”);对中等生,评语侧重“内容优化”(如“你的演讲经历很生动,如果把‘I was nervous’改为‘I felt my hands shaking when I stood on the stage’,会更形象”);对优秀生,评语侧重“地道性提升”(如“观点清晰,建议把‘very important’改为‘crucial’,更符合书面表达习惯”)。

2. 学生互评:“基于标准的同伴反馈”

  设计“互评表”,让学生按标准打分并提建议:① 结构是否完整(开头、主体、结尾);② 内容是否有细节(是否有具体例子、感受);③ 语法是否有明显错误(时态、介词、主谓)。例如评改“邀请信”时,学生可指出“你忘记写‘活动时间’,对方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参加”,既帮同伴发现问题,也让自己加深对“书信要素”的理解。

3. 自我反思:“错题本+修改记录”

  让学生在每次作文发回后,完成“两问”:① 这次作文中,我最满意的部分是什么(如“我用了‘not only...but also...’”);② 下次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如“忘记用过去时写‘上周的活动’”)。并将典型错误(如“介词in/on的误用”)记录在错题本上,定期复习,避免重复犯错。

(四)以“生活化实践”为衔接,打通“课堂与课后”的断层

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课堂技巧”向“生活应用”的转化。可通过三类“生活化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能力:

1. “微写作”日常练

  利用课后10分钟,布置“短、小、活”的写作任务:比如“用3句话描述今天的天气+你的感受”“给同桌写一张便条,提醒他明天带英语课本”“用‘first, then, finally’写一写‘如何泡一杯奶茶’”。这些任务贴近生活,学生容易完成,且能反复练习“句式组织、细节描写”等技巧。

2. “真实场景”实战写

  结合校园活动,布置“真实需求”的写作任务:比如学校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让学生写演讲稿;班级要给灾区捐物,让学生写“倡议信”;期末时,让学生给英语老师写“感谢信”。真实的场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也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同时也要通过限时写作来时时调整措施,从而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