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是关于“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有哪些不恰当的观念。”原书中是用“教养的迷思”这个词来概括的。
我觉得不太好理解,通读了一遍后,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为人父母者,容易情不自禁陷入的一些错误的养育观念。也可以说是不够觉醒的教养方式。
作者总结出了7种“教养迷思”。我按照自己的记忆和理解归纳总结一下:
第一,父母自身的角度。
父母不是天生就会担任的,需要长时间、大量的学习和累积,更需要创建积极稳健的心态。
书中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天生、有爱、使命、控制一切。
这些词语其实都代表着压力。每个人在没有孩子之前,难道就已经学会并知道怎么做父母了吗?教养孩子只需要有爱就可以了吗?父母真正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真的可以或者需要掌控一切吗?
显然,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能很清晰明了到底应该怎么做。从这些问题的反面来看就可以找到答案。
1、我们要摆脱幻想,回归现实。你可能在孩子来到之前,就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学习怎么样当一个好妈妈好爸爸。
所以,你的潜意识里面,是有一个好父母,优秀父母的形象标准的。
但当孩子出生后,你会发现,你的这套标准处处都被挑战和破坏着。这时你应该停下来,理解和接受绝对优秀的父母是不存在的。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关注眼下,及时止损,最重要。
2、重新定义“爱和使命”。作者对爱的定义:一种能够全面地看见、接受并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父母的使命,是能够活在当下,感受放下,引领孩子能真正做自己,为他们创造好的成长环境,遵循他们的自然成长规律。
3、放下对孩子的绝对掌控,也解脱自己。父母最应该控制的是自身的情绪和家庭环境。只有拥有良好稳定的情绪状态,以及舒服、安定、和谐的家庭关系,孩子才能拥有最大的安全感,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认知自我。
第二,孩子角度。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性格、兴趣、资质。他们的成长发展没有绝对相同的规律。
一切符合孩子自身的天性和本真,遵循自然成长规律的教养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1、摆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魔咒。养育过程中,孩子不应该成为中心和焦点。通常成年人定义的“好”并不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
而且,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也并不是完全无私,往往都带有自己的目的。比如可以向别人证明或者炫耀,我是优秀出色的父母。或者我的孩子终于替我翻身,补偿了我小时候的遗憾。
2、孩子不应该被比较。到底什么是“好”孩子,“坏”孩子?成功的孩子应该有哪些表现?
我们有一个词叫“别人家的孩子”。当我们讨论这些时,无形之中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都认可某一套标准。只有符合这套标准,才是父母和大众眼中的优秀孩子。
可回头想一想,这到底是为了谁?
家庭的觉醒,实质也就是父母的觉醒。我们应该把养育孩子当成一个良好的契机,我们借此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也能从中学习到改变自己的方法。
所谓言传身教,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我们与其给孩子设定各类标准,不如重视自己日常的行为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