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更2000‖共享悦读卡尔·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01

共享悦读卡尔·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01

文‖张爱敏


01教育的力量在于深度的觉醒

觉醒,即文化的觉醒、生命的觉醒、灵魂的觉醒。

读书是丰富精神的重要路径,是精神的诗意栖居。人类有一个丰富的文化宝库,里面有丰富的文化宝藏,它使我们变得更善良、更高尚、更有价值,文化的作用就是使人变得更好,就是使人文明化。

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阅读是其中容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需要求助他人的捷径。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超越自我。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行为。

读书和自省

读书和自省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照自己的内心,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盲目跟随他人的建议。

拥有自己的思想,才能挣脱枷锁,才能轻松前行。

教育的理想,就在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的理想本身。

教育的本真,就在于对教育的内涵的深刻哲思。

02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斯贝尔斯1983~1969,德国哲学家,被公认为20世纪的哲学大师,是存在哲学的巨擘。

他关于教育的叙述既有哲学的严密与深邃,也有文学生动与形象。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教育名言“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本书共分19章,目录略。

目录就是索引,就是阅读地图。

陈善有曰:读书须之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意思是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作者用心;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区别教育与教学。教育是有信仰的事业。】

在《什么是教育》中,雅斯贝尔斯说:大学应该培养精神贵族,而不是精神附庸。前者会昼夜不停地思考,并为此形销骨瘦;后者则要求工作与自由时间分开。前者敢冒风险,静听内心的声音,并随着它的引导走自己的路;后者则需要别人引导,要别人为他定下学习计划。前者有勇气正视失败,后者则要求在他努力之后就有成功的保证。

如何培养人,什么是富有养分的教育环境?

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以人的年龄、教养与素质差别区分),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

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它的途径如今似乎已不是教育,因为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谈到教育,必然谈到年轻人,雅思贝尔斯谈起年轻人的希望,这样说:

青年学生感到生活是严峻的,这是因为对他来说,现在比将来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还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充分可能性。

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

毋庸置疑,年轻人都希望受教育、能从师获益、能进行自我教育,并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

所以,雅思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有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

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人格的磨炼,人格的历练,而不是指刷题)、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成长。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人的发展是自主发展。若被捆绑,被限制,教育就会死气沉沉。当一个人经常自由尝试,就会生机勃勃地成长。)

反思是谁挫伤了孩子的好奇精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