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学习的格局》。
因为书中倡导的自主学习理念,我就下决心要用心读一读。
不论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能在教学中用到,都是两全其美的阅读体验。
过去的一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学校里活动那么丰富多彩,为什么孩儿就是提不起兴趣?参加戏剧社怕背台词,参加篮球社觉得自己篮球打的不好,参加国画社说自己不喜欢画画,诸如此类。
慢慢地我明白了,孩子缺少做事的内驱力。开始看这本书后,我把作者每一章想要阐述的问题,都看成是促进孩子内驱力的合集,读完第一章,我感同身受,并庆幸自己拿起了书来读。
02
第一章 差生陷阱
作者并不认为孩子勤奋、刻苦,孩子学习成绩自然就会好。
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只是看起来在努力学习,其实实在“低水平勤奋”的陷阱里。
作者用“一万小时定律”(注:Malcolm Gladwell 在《异类》一书中提到,p3),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个定律的成功,还需要三个主要的辅助条件:
首先,在开始一万小时勤奋前,孩子需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关于某项学习所需要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并能按正确的方向去展开训练。所以,“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前提不完全是时间长度的因素,还有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因素。
其次,孩子在练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而不是单纯地重复。在练习中应该呈现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趋势,这样孩子才能避免在同一水平原地踏步。在我看来,这一点对应教育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无助”的对立面。在努力的情境中,如果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得到一丝成功的体验,越练越低效。
最后,真正让“一万小时定律”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的兴趣。
因此,想让孩子持久地获得好的学业表现,就必须先从学习方法入手,避免孩子停留在低水平区域里重复苦练,并挖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这样才能在强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向“一万小时定律”挺进。
一点思考:
有些学生背单词特别困难,从小没有学过自然拼读、没有发音规律的音节概念的孩子,来到初中之后学英语的道路上,单词关很难过。
所以几天后即将开课的记忆力课程,我决定和孩子一起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更多学困生至少在背单词上开发出属于我们独特的方法。就如前几天讲seem这个单词的时候我初试了自己创编的记忆场景:我看见(see)一个小偷似乎走进了一扇门(把字母m想象成一道门),同学们还觉得挺有趣,所以在系统跟着孩儿学习记忆力课的过程中,我决定创编出属于我们的单词“记忆编程”。
方法+练习+培养兴趣=攻克学困生的难关
03
关于学习的三区理论
孩子不爱学习的死敌是什么呢?恐慌区。
这是在认知领域被广泛讨论的学习“三区理论”(注:由美国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创导,p5)。如果孩子在舒适区里停留太久,孩子会对学习失去满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感,而游戏可以完美地赋予孩子这三种感受,因此,孩子当然愿意把时间花在游戏上。
最外层是“恐慌区”。代表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逼迫孩子去上一些超出孩子现阶段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内的课程,或逼迫孩子去做一些超纲的题目,无疑是把孩子推进了“恐慌区”。比待在舒适区更可怕的是,孩子屡试屡败,进而产生厌学、自暴自弃,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人格的养成。
因此,只有孩子身处“学习区”,开展适合孩子现有能力,并与孩子现阶段的学习有关联和推动作用的内容,孩子才会学得有目标、有兴趣。这就与著名的“最近发展区”匹配的学习理论,“跳一跳,摘桃子”。
图1 学习三区理论
04
关于低效能现象和目标
作者在书中谈到了低效能现象。接着引入学习金字塔理论,要想让知识留存率好很多,就要鼓励孩子自愿做学习课代表,或者愿意帮助他人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多关注孩子近期课堂学习的主题或内容,配合课堂学习主题,在课余和孩子一起做主题拓展活动,要成为孩子快乐的同行者,而不是对立的监管人。
作者认为,要让孩子在体验中向外输出,而输出的两个维度可以是文字输出和语言输出。例如,当孩子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后,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做一篇阅读笔记,用文字把阅读的内容经过整理后输出出来。
如果想让孩子牢记课堂知识,那么可以在孩子听课或阅读中掌握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后,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去生活中寻找这个新内容相关的人、事、物,增加孩子的感性认识,助力提高知识的留存率。
鼓励孩子做别人的小小老师,通过向外输出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知识的留存率。
孩子犯错误不要紧,关键要引导孩子体会什么是有效成功和有效失败。一起和孩子发现有效点在哪里,无效点在哪里,让孩子客观、理性地看待和分析自己所犯的错误。对于错误,只要不是影响孩子人生或损坏孩子健康的错误,都应该放手让孩子去试错,培养孩子对犯错的正向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品格。
利用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注意和孩子一起复盘和总结。复盘就是定期和孩子评估每个小目标完成得怎么样,看看大目标是不是定得过于困难或简单,需不需要做调整。让孩子制定目标,使孩子拥有自主感,教孩子使用学习策略。
走进孩子去寻找原因和病灶,只有解决了驱动力问题才能接近目标问题。
内驱力最早是由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分为认知内驱力,也即是源于兴趣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也即来自外界环境的正面反馈,也就是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和认可;附属内驱力,也即是一种依附于某些条件的驱动力。
所以,要帮助孩子发现自我优势,耐心陪孩子寻找兴趣和热爱,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使命感,不替孩子定“成功的目标”。
第一章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