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81,尽心章13-1-1-19》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今天是戊戌年甲寅月壬午日,正月初四,2018年2月19日。今日雨水。
上一节重点讲了王夫之先生力辟众异,为天理立言的功绩。这一切记载在他的《读四书大全书》中。此书珍贵处不在于注释而在于立论,这一点与朱熹先生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异。然而,两者的功绩不可以高低论,正如不可将康德与黑格尔排位次一样。往圣先贤,对于后人来说,就是灯塔,缺了任何一处的灯塔,都会触礁搁浅。
有人问:"如此一来,岂不是越到后来,要读的书越多?再过三千年,哪里读得过来?"。这是没有读过书的人才会产生的疑虑,读书之后即可消除。
这是什么道理呢?首先,这似乎是一个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而是畏难情绪而已。试想,三千年前的先人,他们的学习强度就比我们轻松吗?若照此人的逻辑,三千年前无书可读,生活半径可能还很小,要游历的人文景观也少,岂不轻松?可是,真是这样吗?
传播学鼻祖伊尼斯先生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开篇纵论口头传统与文字传统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渊流,从中可以窥见,没有文字之前,口头传统对其学子的记忆和训练的强度之烈!绝不低于今日教育体制之强度,其强度不低于高考、考研、考博乃至于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若存有疑问,请把《荷马史诗》背一遍再说,因为没有文字之前,《荷马史诗》是靠代代传传的背诵传承下来的。可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或者未来的时代,天之骄子必为学之骄子,只是学的形式发生变化而已,不胜任者任何时代都将遭到淘汰,胜任者任何时代都将脱颖而出。乔布斯大学没毕业就创业了,你能说他不学习或者学习就很轻松吗?恰恰相反,他是以越来越严的自律趋势在成长。
学习,本身是一门学问。华杉老师提出《大学》是儒家的学习学,由此阐发出"志有定向"的重要性;曾国藩提出《修身十二法》,除了前三条,剩下九条均可谓学习之法;当代伟大的传播学大家波兹曼先生在其伟大的著作《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一书中指出,当代人,终其一生,接受约两千万条以上的信息,我算了一下,若以百岁为计,则平均每天为六百多条。除去六小时睡觉时间,平均两分钟一条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信息都是什么形态的?碎片。为什么说它们主要是碎片信息呢?首先,它们主要是新闻,简单而言,新闻就是报道最近发生的新鲜稀罕的事情。这些事情不是日常生活,而是"非正常事件",这被称为"新闻价值",比如说哪里地震了、翻车了、打仗了、死人了等,这些事件从本质上讲,就跟身边哪个人结婚啦,考学啦,生儿子啦,没啥区别,这些属于"朋友圈"范围内的新闻。请问,如果每两分钟有人向你播报一次这些新闻,你感觉如何?其次当然是广告信息,就是要卖东西给你,翻开朋友圈天天都有,请问,你觉得你缺商品信息吗?最后,还有一些公共知识分子的言论,谈话节目及一些时事文章等等。这些人总是思想者吧?错。师父曾发我一篇"童什么妈妈"的文章,据说她是百万畅销书作家,此文一万多字,不算短了,文釆尚好,但观点浮薄,都是时下流行的一些观点,再加点煽情的文字,而下面阅读、跟贴、转发、评论的人很多。南老怀瑾先生说:"一为文人,便不足观",这种舞文弄墨讨饭讨彩的营生,已经够可怜了,如果再去做她们这种人的看客、甚至粉丝,那是多么悲催的人生啊!为什么不能看这种东西呢?一句话,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这种写些"正确的话"的人,就是个小偷。
为什么要去警惕这些碎片信息呢?因为脑子被一些东西占据和填满,必然挤走另一些东西。通常而言,当你觉得无聊的时候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用更无聊的东西打发无聊,要么做有意义的事情充实生活。总之,你不会什么都不做。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储备的信息库里都有什么存货了,如果是存了一堆碎片信息的,则只能选择无聊,看起来像是自己作主,其实是被动的,是被无聊牵着鼻子走的;而存了知识的,则可以选择自主。孔子到了七十岁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知终生学习不是虚言。
可以说,信息过量是当代人必须应对的麻醉剂。电视、电台、网络、游戏、微博、微信等媒介,将洪流般的信息发布出来,让人产生斑驳的充实幻觉。这是时代病罩。
现实虽然恶化至此,并非没有应对之策:善于学习的人为信息洪流设置闸门,有意识地控制其泛滥,对其控制实施反控制。
既然信息不是学习,学习又是什么呢?两者区别只在一个字:思。
首先,两者调动的器官和功能不一样。
信息,调动的是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通过这六种感官功能,将信息存入位于前额的大脑皮层上。
学习,调动的是心。心之官则思。心的功能具有两个面像:一个面像是与上述六识合流;另一个面像则与上述六识保持距离,直至超越为不同维度和界面。后者叫做学习。运用的器官是心,运用的功能则是思。
我是怎么懂得何谓学习的呢?2015年夏,师父发来袁伟时教授的一篇文章《儒学没有自由与民主》,读后大不以为然,如实回复了此意见。师父说,你若不同意他的观点,不要只是提出反对意见,你要写成论文,提出你的观点,分析和根据。光提出反对意见没有价值更无意义。于是我提笔写,最终没写成稿。因为说说简单,写出来太难了。
这件事对我的刺激非常大。
我认识到:意见就是个屁,不放无谓,放了还遭人嫌。意见他妈是感觉和情绪,主要由非理性、反理性、不理性构成;观点才是个宝,观点的母亲是理性,主要由知识、思想和分析构成,观点具有"言之成理,持之以据"的特点。
回到这篇未完成的论文。
事过两年了,能写了吗?不能。
那,还要写吗?必须写。
请问什么时候能写?什么时候写出来?2011年底前,距今尚余四年。
为什么要这么久?跟目标联系在一起的话,四年不算久。
目前我有三年学力,背后是百万字的学习笔记以及初涉儒释道西四学的勇猛精进之功。四年后是七年学力。"七年之学,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七年之学才算上了台阶。之前的学习只能算标记点,不是台阶。这四年之学,具体目标主要分为中学西学两部分:西学方面,第一步完成回炉黑格尔《逻辑学》基础上的《法哲学》,第二步完成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学方面,完成除《四书》之外的荀子、董仲舒及船山之学。如此,中西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学力到了,可以完成这篇论文。
其实,四年的学习内容远不止这些。首先是回炉再造任务:中学方面,前三年的《四书》必须回炉,特别是《中庸》,过去笔记中的很多观点,现在认识到不是浅了就是错了,要修正;西学方面,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只能算过了一遍,要带着问题钻研回去,为此,需要补充洛克和休谟,因为他们是问题的提出者。除此之外,需要通览盖伊两卷本共十七章的《启蒙时代》,因为我们今天的时代所有的基本命题,均源于启蒙时期,今天的中国和中国的未来,亦盖莫能外。张汝伦老师的全部著作,张老师是我私淑的导师。其次,我的工作要求我持续学习传播学、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
所有学习都在晨读与晚课时间进行。每天约四小时,其中,笔记时间占去两个小时。方法就是:日日为功,不疾而速。"一切都是时间现象"(华杉语)。靠时间磨出老茧。
知道了过量信息是不好的,怎么反控制呢?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先学曾公修身十二法之第十二条:"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继而关闭微信朋友圈功能;进而拒了网上应酬。这三条:夜不出门;关闭微信朋友圈;不做网上应酬,过滤了绝大多数信息,成功控制信息洪流的控制攻击。
这么做,会不会导致信息闭塞呢?这个疑虑绝对是个冷笑话:请问,这个时代还有人担心信息闭塞吗!
会不会很枯燥很无聊呢?离开了夜场茶馆、酒吧、KTV、夜宵之后,我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比如说交响乐走进我的世界,由门外汉而到通晓交响乐历史,由听作曲家到看指挥家,从中收获无限快乐;书法走进我的世界;静坐走进我的世界;少了无益的闲聊,多了有益的讨论;少了无益的熬夜,换回充沛的好觉⋯
2017年,因为检查工作的需要,打开了朋友圈功能。受害不浅。这方面,意志力没啥用。我反对意志力理论,因为意志力理论其实是伪理论。这一点,王夫之先生已做出有力论述,关于这一论述,近日即将论及,届时整理到笔记里,此不赘述。
既然意志力理论是错的,有什么方法避免沉溺于朋友圈呢?孔子的经典"四非"理论,即"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3月8日是朋友圈解封的期限。计划接着封四年,可换回近六千小时和任何时候足以抬头的底气。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