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一百二十一)前官园雷家老宅——龙剑堂
小留流第231篇
前官园畔雷家宅,岁月流转已无存。
古宅真迹今难觅,往事如烟入梦来。
上回说到,老前辈朱启钤和张宝章先生,先后探究样式雷家族的来龙去脉,以及海淀槐树街和前官园老宅。您猜怎么着?这一探啊,便从康熙年探到了慈禧年,转眼又过了民国年。
(一片废墟的海淀小镇)
这是2000年的海淀小镇,遍地残砖断瓦,图中的两位老邻居显得十分悠闲,亦或有些伤感,他们茫然的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放眼望去,满目疮痍的小镇,唯有老树还在顽强的站立着,其实那也是分分钟的事儿,转眼大多老树也跟着灰飞烟灭了。
(海淀古镇)
说到古老的海淀小镇,真是太久太久了,并且一直保有她那古朴的风貌。然而自打搬家后的几十年间,小镇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发生了太多的故事。
50年代初的时候,小镇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盖房运动。先在德贝勒花园,噌的立起了海淀区政府,跟着在善缘桥边上,噌的建起了工人俱乐部,跟着噌噌、噌又建了几个居民区,比如太平庄、大坑沿和小车居。。。
不过说起来,还是在个别区域和花园上搭建的,总的来说,海淀镇上街道、胡同和四合院还都是老样子,还是清朝甚至更早时候的建筑,甚至门牌号码也没什么变化。今儿,咱就从张宝章先生关于前官园雷家老宅-龙剑堂,到底有多少院落和门牌聊起。
话说1966年秋天,我家搬到了前官园25号,自此与雷锦章老爷子做了邻居,并且一直陪伴这座老宅走到2000年,也目送小镇和这座老宅走进了历史。当时,我家搬到前官园的时候,门牌还是老号码。换句话说,还是雷家老宅原有的门牌,分别是前官园21号、22号、23号、24和25号五个院儿,其中还有两进和三进院的。
(60年代的前官园五座院落)
这是我画的前官园五个院落,还有曾经的家三角地四号,以及周边街道,三角地、前官园胡同、大井胡同什么的。来,先看图,说说前官园21号,这个院子的确如孙琴南老先生所说,大门朝东。院子的格局也与雷叔(雷冠英先生我管叫雷叔)描述的一样,雷叔说这是一座三进的院子,有北房四间的、五间的不等,反正您看图,一拉溜三个大院子,很多的房子,很多的住家儿。
说到这儿,要说上一句,虽然小镇的老宅子,老四合院没变,但大多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大杂院”。21号也不例外,住了很多老邻居,有八一中学的魏老师,我的同学乖子和白子,当然也住着雷家后人。
这不,当时住在21号的“玉梅姐”说:我家院里有两个姐妹都姓雷,二姐叫雷淑珍,从小我就管她叫二姑,她妹妹叫雷淑云,我管她叫老姑,同住还有老姑的母亲,我管她叫大姥姥,我是在那个院里出生的,长辈们让我管她叫什么就叫什么。大姥姥是文革前死的,送殡仪式也很排场,吹吹打打到西河沿儿,抬着纸车、纸马都烧了,来了好多亲戚,前官园25号院里也有姓雷的姑奶奶,倒座庙那边也有很多亲戚都来了, 那年大概是64或63年的样子,我记得那口大棺材,大姥姥躺在里面不动了,嘴里堵了一个红色的纸包,听大人说是茶叶包,有空再聊。。。
瞧瞧,玉梅姐把雷家大姥姥出殡的情景描述的活灵活现,她提到了小镇上的雷家亲戚,也说到了前官园25号有姓雷的姑奶奶,就是雷锦章老爷子的老伴儿,我管叫雷奶奶,后面还有许多与雷奶奶的交集,咱们慢慢聊。
(把角的22号院)
来,这回看看前官园22号,这院是南部靠东把角的院子,院子东边是前官园胡同,南边也就是门前也是前官园胡同,不过是条死胡同,往里是23号、24号,到头是25号,这条胡同也可以说是雷宅专有胡同,因为里面四个门牌曾经都是雷家的。
说22号院门,的确朝南,正如孙琴南老先生所说:22号院门朝南,院子格局是典型“闷头财主”的通行盖房做法。这样看来,孙琴南老先生描述民国时期的前官园22号,与我小时候一模一样。
(小巧的四合院)
唉,问题来了,“闷头财主”的通行盖房做法是什么意思呢?来,咱们剖析一下,先说“闷头”,顾名思义闷头就是不吭声、不张扬,用在建院上也是有讲的。
就说22号院吧,虽说北房五间,但间量紧凑,尤其东西厢房都占到耳房前面了,是个不大的三合院,门楼也与一般门楼没什么区别,打眼一看,就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充分显示出闷头的格局。
(老门楼)
然而,您猜怎么着?当你走到门楼跟前,就会发现与众不同了,本来院里院外地面都是一马平的,可偏偏进门要上几层台阶,上了台阶才发现门楼比别人高,门内地面也高,感情院内由大条石垒砌的一个9平米的石台。
好家伙,站在台上一览院内风光,那是别有洞天,院里还有几颗枣树,不过不管你是进正房还是厢房,都要先下石台。瞧瞧,外观一样的院子,但紧凑而内敛,门楼还内设玄机,想来这就是闷头财主院落的通行做法。
就在这院,住有许多发小和老邻居,有大楹哥、刚哥和建华,还有小学同学方建萍等,也有好多故事呐,得空咱们聊。
(60年代前官园雷宅)
来,下面该说23号了,刚才说了,进胡同过22号就是23号院,从黄圈中还能辨出这条死胡同。中间明亮那块是23号,北房三间,耳房早塌了,没东厢房,仅有三间西厢房,也没院门,甚至没院墙,只有一溜碎砖头堆在那,院子开阔很大一空场。就这么说吧,由于这地开阔,前、后官园的小伙伴常来这里玩攻城、骑驴、打垒球什么的。
这个院落,之所以开阔破旧,想来是七雷——雷廷昌所说的“太聚酱园”,当然那是清朝时期的事,到我小的时候,这里住有两户人家朱家和周家,再后来,有关部门在这,盖了个自行车管理处,好嘛,秒变车管所了。
得嘞,沿胡同继续往里走,看看24号长什么样?
(前官园老宅)
唉,您猜怎么着?感情24号和25号的门楼长一模样,挨在斜对面。24号大门朝南,正如雷叔所说,24号北房五间,东厢房3间。
来,说说我看到五间北房的样子,三间正房靠西的12、13一直空着没人住,14这间住着郝奶奶,挨着的15、16耳房是双耳房格局。唉,这就是雷叔所说的五间北房。不过要进耳房,得穿一月亮门,里面形成一很窄的跨院,这里住有韩姓一家人。图中的三间东厢房,第一间17住着发小,小国子一家,另两间18、19住有苏姓一家人。
咱们继续看图,发现没有,这排北房的西面没有耳房,感情早塌了,连碎砖头都没剩,一直是空地。再往西的7和8号就是我家了,也就是25号院了。
得,咱们还是走大门看看25号吧,刚才说了,胡同顶到头就是,25号大门冲东,正对着胡同。
(相似的门楼)
好家伙,就是这模样的大门楼,一边一门墩,每天初升的太阳把门楼照的特别明亮,我时常坐在门墩上晒太阳。
记得一天早晨,家住19号的辉哥来玩儿,我俩一边坐一个,也就是那回,辉哥给我讲了一个“小红狼”的故事,至今还记得这个故事,想来那是最早版本的“狼图腾”。
得嘞,还说25号院吧,这院可了不得了,还有个单独的名字——枣林院,得,咱赶紧进院看看吧,唉。。。
2025年1月25日 海淀老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