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闺蜜约饭,听了她近一个小时对于工作、生活、孩子的吐槽之后,她突然把话题引到了我头上,我还有些措手不及,当我就着她的话题描述了我对的生活和学习,包括对未来的一点规划时,她突然说:“我觉得你不适合做心理咨询师。”彼时我一惊,非常诧异,听惯了身边人大呼“太适合你了”“你很有心理咨询师的气质”云云,就连MBTI的测试结果都指向了这个职业,她突然的反馈让我非常好奇,问过之后她答:“我很担心你承担太多负面的情绪,无处消解,你看这一个多小时,你只听,从不说你自己。”
很多天,我都沉浸在这个反馈中,她的结论里大部分是爱与担心,也从侧面反映了行业外大众的一个态度,其中包括对于“谈话状态”的认可和舒适度,那个倾听的状态,不时的共情和理解,对于熟悉的关系来讲,这是对方感受到有价值的对于人和时间的投资,也验证了我们所学的方向是合理的。这是作为一个学习者,能够有确定性的关于心理咨询师职业要求的几点。
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时候都在向前看,追寻还是沉淀,几乎都是憧憬与激情,见习时老师也问过这个问题,从外在到内在,要求在学习中一点一点变多、变广、变高,对于这个职业的未来与发展,对于理论知识的内化、技巧的练习、个体的成长等,学习后的直观呈现是生活和自己身上肉眼可见的变化。可是,我没有试过,面对真正需要心理咨询的来访者,这与练习中的来访者有着量级的不同。一个、很多个,如何在他们的世界里全情投入,把所学运用,内心对于心理咨询师的要求千千万,又如何把自己和不同世界不混为一谈,我本来想用划清界限这个词,可是作为治疗关系中的一方,划清界限就代表着“不够”,作为小白的赤诚和美好愿望,也有一份会被现实教训的担忧,不知怎么就出现这些沮丧的情绪,内心还是非常清晰,这是学习和能力不足的不自信的表现,书中关于对自身存在的理解和珍视,大篇幅的章节都给了我些许安慰,和自己在心理咨询师职业的内核作为“人”的前提,被尊重、被关爱、被支持的那一部分,也真切的感受到了“以人为中心”无处不在的价值观。
努力的同时,我想告诫自己,这一份告诫,是我这些年来始终没有意识到的一点,那就是,不要试图成为谁,不模仿,不套路,没有模板、没有话术、没有公式,老师做的再好,那是老师作为独立个体形成的只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个体与风格,咨询师不同,来访者不同,结果也会不同,要始终以“自己”来面对任何人,有能量与能力使对方将你作为人从你身上提取与收获,作为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要完美主义,不要强求,不要纠结,不要焦虑,不要钻牛角。要保持那份对于心理咨询师职业的敬畏与热爱,全情投入,全力以赴,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