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今天老师‘一支粉笔打天下’,可好?”立于讲台,我微笑着说道。
为何如此决定?其实,我心里是这样想的:一,孩子们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对视力影响实在不小;二,我也真想沉下心来,看看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没有PPT和白板的“加持”之下,是否依然清晰明了——能否只靠语言的组织、环节的设计,就牢牢抓住孩子们的眼睛和思绪。
于是,我把核心问题设置为三个板块:
一、初读预习
1. 这篇课文的标题是什么?作者是谁?你对他有哪些的了解?
2. 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每段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二、默读文本,走进深处
1. 你默读这篇文章用了多长时间?有什么特别的阅读感受?
2. 如果要给每部分内容列小标题,你会怎么拟?
3. 文中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最深?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乡亲之间深厚的情感?
4. 试着概括文章主题:它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三、再读体验,角色扮演
请一组孩子读旁白,其他小组分别扮演文中不同场景下,乡亲们与搭石相伴的生活画面。
角色扮演环节果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他们卖力而自然的表演,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上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
这堂课板书的精心设计,既重点突出、简洁凝练,又一目了然。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回归一次最朴素的教学方式,孩子们也格外给面子——不仅回答问题积极,课堂纪律也相当不错。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