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个周末的休息,又来到了最恼人的周一早上,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早起,要开始新一周的工作了。
读了这么多自律早起的书籍和文章,你是否尝试过早起,却仍赖在床上不想动?或者起来了觉得晃晃悠悠也没干什么?你是否想要开始自律,却还是觉得未来渺茫和无从下手?
带着这些令我深陷焦虑的疑问,《起床后的黄金1小时》用几种模型工具,带领我们梳理这些不知所措的早上行动。本书的作者池田千惠,就是从这26年的早起中开始收获不一样的人生。她是风靡日本“早起计划”的发起人。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作者也是从“熬夜型”转向“早起型”,并从中大为获利,她坚持早起了26年,逐渐改变了高考失利、工作失意的困境,在工作之余成为了畅销书作家。她将自己践行多年的早起经验,分享给了读者。
1,早起是从前一天晚上开始的:风靡网络的早起生活方式,并不是强迫人们一定要早上4点起来,或者5点起来。这个早起是针对个人的作息时间而定的,而不是固定的时间。此外,不能为了早起而牺牲睡眠的时间,也就是说早起只是第二步,第一步是从调整晚上的睡眠开始的。否则,牺牲睡眠的早起,必定是昏昏沉沉、效率低下的。作为成年人,每天要保证7-8个小时的优质睡眠。如果我们想要早上5点起床,那最晚要10点睡觉。所以我们要从9:30就准备入睡了,这个准备包括:关掉电子设备、调暗卧室灯光、做个冥想等等。
2,早起的原因:我们经常看到网络上各种提倡早起。那早起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晚上的休息,在早上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可以提高做事情的效率,告别生活混沌的状态。并且早上是一段没有人打扰的时光,可以为自己留下一段安静独处的时间。此外,早起后我们可以有一天的时间去使用,就避免了我们固有思维中“明天再做”,“得过且过”的借口。也就是说,早起可以帮助我们落实行动。
3,时间就像存钱:要做到自律,就从早起1个小时开始吧!我们要把这1个小时花在自己身上,如果简单计算一下,按照每天1个小时,一个月30天,一年12个月算的话,那就是1 X 30 X 12 X=360小时,按照8个小时一个工作日的话,360/8=45个工作日。时间的累积真的能产生惊人的效果,每天留1个小时给自己,那一年就多出来了45个工作日!
4,早起的工具:四象限法则助你有计划性的开展一天的活动
读过《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就会知道我们的事情分为四个象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那么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你一天要做的事情写出来,并划分到这四个象限中。我们可以在手帐或者电脑中将这几件事情标注颜色:重要不紧急(红色),紧急重要(绿色),紧急不重要(蓝色),不紧急不重要(黑色)。如果按做事情的先后顺序的话,那我们就要遵从红色(播种)、绿色(收割)、蓝色(疏苗)、黑色(风干)的原则。(图二)
5,克服拖延:把想法拆分成每一步具体的行动
妈妈们 为了增强行动力,我们要把实现项目的具体计划全部写出来,清空大脑空间。(图三)为了加强思维,我们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模式来写。(图四)
6,缓解焦虑
生活中总有很多不确定和无法掌控的事情,带给我们无尽的焦虑。但是焦虑的背后,我们是可以付出行动,来缓解这种焦虑的。做法就是在不可控的事情中,写下自己可控的因素。(图片)
7,拥抱梦想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用早上的时间画出你的梦想。并且把它具体化到5W2H。
5,早起的习惯养成
为了珍惜时间,早上起来要先断网,避免手机消耗大量时间。�早上如果选择晨读,要选应用类、考证类以及和工作相关的书。如果想读小说类,适合放在晚上阅读。我们可以尝试用2-3周的时间来培养这个早起的1小时的习惯,同样,我们也允许自己在某些天失败没能起来。
6,将早起1小时的模版套用生活的方方面面。
做家务
早起1个小时,说到底是为了给属于自己的生活留白,把精力最充沛的时间留给自己思考与实践。利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变成想要做的事情。从被动变为主动,告别被他人掌握人生主导权并驱使自己意志的生活,用自己的思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就像我们每天选择主动早起一样,把这个行为培养成一种习惯。